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于娟河:小笤帚“扫”出大市场
于娟河:小笤帚“扫”出大市场
2016-09-10 16:52:35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1  评论:

 1月29日,伴着绵绵小雪,记者驱车赶往赞皇县西高村,于娟河的手工工艺工厂就设立在村子的一处民居里。
  走进产品展示大厅,你会被各式各样的产品所吸引。造型独特的工艺笤帚、笤帚挂饰、笤帚装饰画……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笤帚,除了用来打扫卫生,竟也能作为工艺装饰品。
  “这小小的笤帚,是咱家致富的宝贝,还漂洋过海销售到了国外。”指着一把把手工制作的工艺笤帚,于娟河高兴地说。
  “儿子的童言无忌让我看到了商机”
  6年前的于娟河没有想到,她会从清扫工具笤帚上找到商机。这一功,她记到了儿子身上。
  大学毕业后,于娟河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朝九晚五的工作,相夫教子的生活,平淡而温馨。但是在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念头在蠢蠢欲动——我要创业,哪怕会失败。
  “我有想法,却不知道怎样付诸行动,儿子的童言无忌让我看到了商机。”于娟河说。丈夫的老家在赞皇县西高村,十一假期夫妻俩带着儿子回老家,儿子看到了田地里的高粱糜子若有所思地说:“爷爷说家里的笤帚就是这个做的,田里有这么多高粱糜子,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做笤帚呢?”对呀,笤帚,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
  有了好点子,接下来就是考察它的可行性。于娟河从网上搜索笤帚的商业信息,并到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两个月后,她理清了思路,有了明确的创业规划。“我们当地的高粱糜子种植量不大,成本高,所以我决定先在内蒙古试一试,等成熟了再回到家乡做。”
  很快,于娟河辞去了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冒险。“我在内蒙古成立了桉洋手工工艺有限公司,承包了近200亩地种植高粱糜子,开始了创业。”于娟河说。
  “‘文艺范儿’赋予了笤帚‘新生’”
  开始时,于娟河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普通的笤帚,产品附加值低。因为做得多,卖得多,朋友都戏称她是“扫把星”。后来,她开始转变思路,谋求新发展。
  于娟河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发现,笤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是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打扫卫生的工具。除此之外,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笤帚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深刻寓意。“在北方,笤帚有驱赶邪气、扫除疾病的寓意,小孩子满月,送笤帚有开启智慧的寓意等等,所以,高粱糜子不是只能编出扫地用的笤帚,还可以赋予它艺术性,制作成工艺笤帚。”于娟河说,工艺笤帚在海外十分畅销、利润可观。
  她高薪聘请了技艺高超的老师傅,制作了第一批工艺笤帚。因为工艺笤帚具有民族工艺元素,以其天然、绿色、环保、抗静电、美观、实用、韧劲强、易清洗、不沾油等特点,一上市就成为市场的宠儿。
  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发展的活力。在工艺笤帚的基础上,她研发了很多新产品,如笤帚挂饰、微缩笤帚、笤帚装饰画等,笤帚原料也从单一的高粱糜子扩展到玉米秸、麦秸、玉米棒皮等等。产品种类也增加了,有置物筐、隔热垫、茶杯刷、按摩捶等家居生活用品,还有花瓶、吉祥鸟摆件等装饰品,共200多个品种。
  “在小儿满月、生日时,脖子上或衣服上挂一串微缩小笤帚,有开启智慧、健康长命之意;在新婚、开业、乔迁、车内装饰、个性家居等场合,抽象化的艺术笤帚则寓意如意旺财、扫去一切不如意之意。‘文艺范儿’赋予了笤帚‘新生’。”于娟河说,工艺笤帚放在哪里都让人眼前一亮:那不再是笤帚,是艺术!
  “我想要带领家乡人一起致富”
  经过四年发展,于娟河的公司稳定发展。她开始将公司慢慢移回家乡,公司就选在了爱人的家乡赞皇县西高村,是集苗类种植、回收,精细加工、研发和灵活就业为一体的绿色环保无污染企业。“这是我创业开始时就想好的,我想要带领家乡人一起致富。”于娟河说。
  2014年10月,于娟河将公司安在了西高村的一座农宅里,开始了二次创业。“我们这里没有人掌握工艺笤帚的扎制技术,所以我决定开设妇女就业培训班,先打开局面,再开始生产。”于娟河说,她的设想很好,实施时却并不顺利。
  “做笤帚才能赚几个钱,还不如打工呢。”“笤帚怎么就是工艺品啦,瞎闹。”村里人议论纷纷。培训班开课的那一天,只来了十个人。“谁过来学技术,我就支付30元钱,为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于娟河说,刚开始很多人都是为了一天30元的培训费,后来慢慢地有了兴趣,认真地学习起来,不少人掌握了扎制技术,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过来学习,学成后开始为公司制作产品。
  第一批产品出来,于娟河并没有尝到收获的喜悦,因为这些笤帚大都不合格。产品不合格,就没有办法销售,只能报废。于娟河并不气馁,她说要想有收获必须有投入,工艺笤帚制作熟了才能生巧。所以,就算是残次产品她也会付加工费,为的是不打消大家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于娟河和公司技术骨干齐上阵,从选料、去籽、漂洗压软、上色,到扎结、编花型,加强对工人的指导,严格操作程序,逐一检查验收。经过努力,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
  2014年年底,公司实现了正常运营,很快就有了盈利。产品远销到了台湾、香港地区和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小小笤帚是咱农民的致富宝贝”
  赞皇县华林村郑士卓夫妻以前主要是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很有限。后来,他们在于娟河的公司接受了培训,掌握了手工制作技能,便开始为公司制作工艺笤帚。“现在平时打零工,闲暇时间做扫帚,一年下来能增收3万多元。小小笤帚是咱农民的致富宝贝。”郑士卓高兴地说。
  西高村的张丽芳、孙庄的王鹏杰……于娟河的公司成功带动了3个乡17个村的许多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成为了广大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及残疾人员的创业就业基地。
  “工艺笤帚同民用笤帚不一样,由于其更追求精致和美观,所以生产制作工序也较复杂。在我们这里,如果依靠纯手工制作,最熟练的工人一天能生产七八十把普通的民用笤帚,但工艺笤帚却不会超过三十把。就平均水平来说,每人每天大概能生产十四五把工艺笤帚。”于娟河向记者展示了一把用做汽车内饰挂件的超小型工艺笤帚,大约也就10厘米长,重量不过几十克,小巧却精致,足见制作者的技艺之高。
  “在咱们国家,笤帚的制作工艺有数百年历史,传承至今仍然经久不衰,未来更需要创新发展。”于娟河意识到,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还有很多可以发掘的创意空间,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手法和工艺更加宝贵,万万丢不得。
  于娟河一直想把原材料的产地从内蒙古“搬”到家乡。她在自家田地里试种了高粱糜子,并请农业专家育种,经过多番试验,产品质量没有受到影响,这样,原材料的成本大大降低。“我准备与当地农民签订订单协议,提供种子让农民种植,成熟后按协议回购,让农民增收。”于娟河说。
  今年1月份,石家庄市“巾帼脱贫行动” 启动,于娟河与黄北坪村贫困妇女谷从荣签订了帮扶协议。“2月中下旬,我们就会在黄北坪建一个公益培训基地,教山区的妇女创业和灵活就业,脱贫致富。寒假过后,我们在赞皇的两所山区小学开设的工艺笤帚特色课堂也将开课,孩子们扎制的笤帚,我们会购买并售卖,然后将这些收入作为孩子们的奖学金。”于娟河说。
  未来,于娟河还有很多设想。创业的路上,她一直大步前进。
  “刷新美好生活,扫出美好人生!”当一把笤帚被赋予这样的寓意,它就不再是一件普通的清洁工具,而是象征意义十足的吉祥物了。38岁的于娟河就开创了属于她的“笤帚艺术”,传统的“笤帚疙瘩”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摆件和挂饰。有了“艺术范儿”的笤帚,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卖到了新加坡、韩国等国家……
  在农村资源有很多,只要善加利用,商机就在身边。于娟河善于观察生活,儿子的一句童言让她抓住机会,传承开发了传统手工艺,开始创业。她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还给传统手工注入新创意,深入开发其文化内涵,最终成功创业。
  成功后,她将公司迁回家乡,利用家乡的资源,帮助带动本村及其它村的妇女开展手工技能培训,从而促使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论
全部评论

0.126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