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五百年古祠处处传承家文化记者深入社区采访沥滘卫氏和番禺陈氏的家训故事
五百年古祠处处传承家文化记者深入社区采访沥滘卫氏和番禺陈氏的家训故事
2016-08-29 20:19:22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05  评论:

“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这副对联是卫润德的家训,勉励着卫家三代人行医兴业。

 

在文化古城广州,有许多这样的传承家训、发扬家风的故事,流传在街头巷尾。日前,记者深入社区采访了沥滘卫氏和番禺陈氏的家训故事。本报诚邀读者到广州参考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后台留言,“晒”家训,谈家风。

 

卫氏祖孙三代接力守护乡土文化

 

先辈书写家训对联

 

卫润德的祖居藏在沥滘村内,跟着这位82岁的老人一路穿行,他指着路边的树木、建筑讲述着这条老村的变化,路过一棵粗壮的大叶榕树,他特意停下来介绍说:“这是我细时(小时候)亲眼看着乡民种下的。”

 

不多久,到了卫家祖屋,卫润德的一双儿女正在收拾家居,搬出扶梯,备好笔墨,打算重新涂画家门口的一副家训对联。“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这副对联是卫润德的父亲卫杰伟书写的。

 

据介绍,卫杰伟曾开过一个小蚊香厂,生产名为“卫大众”的蚊香,因为价钱实惠,功效好,得到村民交口相赞。他平日乐善好施,在村民当中声望颇高。

 

开药店“为群”“卫民”

 

经过历史变迁,20世纪80年代,卫家重修祖屋,卫润德翻找出父亲亲笔书写的这则家训对联,请专人镌刻在家门口。

 

“我从来没见过爷爷,只看过他的照片,但是他留下的这句训诫,把很多观念输送到我心里。”卫家第三代卫泽荣一边细心擦拭祖训,一边感叹。

 

20世纪80年代,卫泽荣成了沥滘村里为数不多大胆下海的青年,他在村里开办了第一家民办药店,取名“为群”,后来,他又在村内开了另一家叫做“卫民”的药店。

 

他说,祖父和父亲业余在村里为乡民诊病,虽然都不是科班出身,但通过勤奋自学,帮助乡民解决了不少难题,对他影响尤为深远。到他创业的时候,卫泽荣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做和祖父、父亲相似的事情——惠泽大众。

 

家训被晚辈用作屏保

 

走在村里,老人们见到卫泽荣都笑逐颜开,78岁的秋叔卫锡秋拍着他肩膀称赞:“这个后生好嘢(厉害)!村里的事,他出钱又出力。”

 

原来,卫泽荣不仅仅做生意,他还把大量的精力用来挖掘和保存沥滘村的传统文化,成立了醒狮队,最近还在筹划和推动沥滘大步头的改造。

 

“伯爷教落(父辈教导)。”对于为什么会热衷于保护沥滘乡土文化,卫泽荣给出这个简短的回答。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亲眼看着父亲卫润德发起抢救卫氏大宗祠的工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卫泽荣的儿子卫国英去年从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他没有去资薪优厚的跨国企业,而是选择了一个“清水衙门”——海珠区的文物保护部门。

 

很多乡民都大叹:“唔抵(不值得)!”卫国英自己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素来喜欢研究文史,认为化学知识在文物保护、保养上大有作为。

 

谈及儿子的选择,卫泽荣称:“这是他自己的爱好和决定,我觉得很好,全力支持。我们祖上的训诫已经到了晚辈的心里。”他自豪地说,刻画在门口的家训对联,儿子烂熟于心,甚至拿来作手机屏保。

 

陈氏年轻人挑起修缮宗祠重任

 

古祠正进行大规模修缮

 

被誉为番禺四大古祠之一的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是奉祀东晋建国大将军陈玄德及石楼陈族六世祖陈道明之祖祠,也记载着石楼陈氏家族传承数百年的家训家风。

 

善世堂始建于明代1505年(正德元年),建成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海禁复开后重建,至1723年(雍正元年)竣工,精雕细琢40年,建成现在的规模,建造时间是国内祠堂中最长的。

 

2012年,以陈秋明为代表的陈氏宗族年轻人,开始关注宗祠的命运变迁并努力筹资,如今正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片乐土,也逐渐从荒废的工厂遗址,变成了陈氏宗亲祭祖、聚会、舞狮的基地,祠堂从制式到设计都体现出“家”文化的传承。

 

跨入祠堂大门,二进仪门次间砌拱形门口,门上分别有“入孝”和“出悌”。“这源于《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教导我们在家中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这也是父辈一直教导我们的。虽然在我们的族谱中,并没有写下应当如何讲究孝道,但在村中人最为尊敬的祠堂里,其实处处都能体现出来这样的家风与家训”。

 

努力做到修缮修善同行

 

对于陈氏族人来说,祖上尊崇孝道、长幼有序的家族伦常,传递到如今并不曾消逝。在陈秋明看来,陈氏后人对宗祠的重修,同样体现出孝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陈秋明坦言,十多年前,虽然善世堂声名在外,但在村中子弟眼中,这里不过是废弃的工厂遗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祠堂先后成为毛球厂、打绳厂、竹席厂,到2000年前后,工厂迁出后就荒废了,我们小孩子时只听说以前祠堂很漂亮,却从来没有进过祠堂。”

 

有一年,陈秋明与同村好友一起,趁着没人翻越围墙,头一回踏足宗祠。当时的震撼,他至今难忘:“真是雕梁画栋、独具匠心,尽管祠堂已经废弃了很多年。”

 

对于陈秋明这一辈年轻人而言,不忍眼睁睁地看着宗祠日益凋敝。从那以后,他与几个同龄人,开始团结村里的老中青三代,一头扎进了“光复祠堂”的事业中。他们深知,要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不能仅靠一两个人,而应该依靠整个陈氏族人。于是,他们逐一走访了从石楼村分出的石一村委、石二村委、赤岗村委,希望能得到陈氏族人的支持。201111月,石楼陈氏宗祠(善世堂)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共约60人。

 

最初,人们更多持观望态度。修缮祠堂要村民自拆挡在善世堂头门与池塘之间的僭建物和出租屋,这让不少人心存不满。但当修缮逐渐进行,看到善世堂门前平地开阔,池塘映绿的景象初步显露,村民的信心一点点增加。随着修缮步入正轨,越来越多陈姓族人投入陈氏宗祠的修复工作。陈秋明说,以善世堂委员会的名义,很快募集到1000万元的修缮资金。

 

如今,善世堂的修缮工作已经进入尾声,预计2017年完工。“我们希望能够做到的是‘修缮’与‘修善’同行。”陈秋明说。他盼望着,善世堂的修复,不仅能够让陈氏宗族找回凝聚力与家族自豪感,还能够将传承数百年的“孝悌”家风,进一步传达发扬。“我们还赞助番禺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组织龙舟比赛与醒狮比赛,村里龙舟队、醒狮队的队服上,也都印着‘善世堂’的标志,这都是我们传扬家风的体现。”

评论
全部评论

0.12464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