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陆云荀隐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口头对联
陆云荀隐联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口头对联
2016-08-05 10:58:20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34  评论:

楹联界大多都认为,我国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先生则认为,我国最早的对联应当在晋代就出现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副口头对联:
 
云间陆士龙;
日下荀鸣鹤。

《世说新语》里记载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文学家陆云(字士龙)拜会文学家张华,这时另一个文学家荀鸣鹤也在家里。张华便让他们作自我介绍。于是陆云一抱拳:“云间陆士龙”,荀鸣鹤赶忙回一个礼:“日下荀鸣鹤”。三人哈哈大笑。这个口头对联便在文人学士间传为佳话。

实事求是地说,这副对联应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口头对联,是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货真价实的对联!比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与三妹令姻的门联诗早了近二百年,比孟昶春联更早了足足六百多年!也许有人会说,探源并非越早越好,陆云荀隐只是偶然的巧合。非也,作为中华民族国粹的对联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朝一夕突然之间冒出来的,而是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渊源,偶然正孕育在必然的发展之中。

陆云荀隐联产生的历史渊源

当中华民族的远古先祖们用“神荼”“郁垒”桃木板钉在大门两边除魔驱鬼时,便已奠定了对联两两对峙的文学艺术原始形态!

当舜帝坐盐池对南山抚琴高奏“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时,便已奠定了对联作为独立的两行文学的雏形!

当《老子》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礼记》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对偶句大量出现时,便已奠定了中华民族偶性思维、对偶修辞手法、两行文学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基!

当乐府民歌传唱“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时,便已形成了对联那整齐优美的对偶句式!

陆云(262——303),西晋文学家。字士龙,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清河内史转大将军右司马等职。后其兄陆机为成都王司马颖所杀,云同时遇害。以文才与陆机齐名,时称“二陆”。其诗颇重藻饰。有《陆士龙集》。

陆云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魏晋时期,特别是声律艺术由自发到自觉的关键发展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在《文心雕龙。声律》注中说:“子建集中,如《赠白马王彪》云: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情诗》:游鱼潜绿水,翔鸟薄云天。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稀。皆音节和谐,岂尽暗合哉?”

建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大量作家和作品潮水般涌现了出来,使各种文体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诗歌方面打破了汉代四百年沉寂的局面,五言诗从这时开始兴盛,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作为诗歌姊妹文学艺术的对联在这时孕育成熟也绝非偶然,而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晋代的文风,趋奉华美与藻饰,特别注重词语的对偶。云兄陆机(261——303)的《文赋》对刻意雕琢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陆机的语言过于雕琢,有时强作对偶,甚至流于滞拙。如《折杨柳》:“邈矣垂天景;壮哉奋地雷》”被后世讥为呆板无味的对句。陆机论文主妍丽重声色:“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宜。”他主张“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强调名句的作用。陆机的主张及文风,不能不对陆云荀隐等有所影响,或者说,陆云荀隐等应与陆机有相同的主张与文风。自觉不自觉之间脱口而出“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对偶工整声调和谐的对联也就在自然而然中产生出来了。

对仗工整的诗句,在《诗经》中就已大量存在,建安以后的诗人更有意识地运用了对句。至于声律的细密,也是把自魏李登《声类》起的一系列音韵学研究的成就运用到诗歌对联的创作中来的结果。

记载这则故事的是南朝宋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在书中得到较多真实的反映。且距故事发生的时间又非常接近,其真实性应该不成疑问。

陆云荀隐联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生活在宋齐梁间的刘勰,就受到前代注重声律的影响,在他的代表作全以骈文写成的《文心雕龙》中总结了考察作品优劣的六个方面,其中“六观宫商”就是强调作品在声律方面是否和谐。

到了谢朓、沈约时代,更是把声律研究与运用推向了顶峰。沈约本人对音韵就很有研究,他把同时人周显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的格律。谢朓、沈约等所开创的“永明体”标志着我国的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的一个重要阶段。永明体的出现为后来律诗的形成唐代诗歌的鼎盛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当然,由于诗歌的迅猛发展却也掩盖与制约了姊妹——对联的发展,显得有些低落。当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对仗句作为颈联和颔联在唐代使律诗成长为参天大树达到文学艺术登峰造极地步时,同样词语对偶声调和谐的对联却被参天大树掩盖下成为弱小的幼苗相形见绌。

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随着桃符的普遍应用,孟昶的春联便承前启后地应运而生了。谁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恰好成为后蜀国将灭于大宋的晦气预言。对于大宋王朝来说,这则正是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天赐吉兆,便大肆宣扬,也就使孟昶的这副春联,提高到中国第一联的地位。实事求是的讲,孟昶的春联,充其量只能算对联的源中之流,流中之源。

对联发展到宋代已臻成熟普遍。这一方面由于比律诗更自由的词到宋代取代律诗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应归功于大宋王朝的大力宣扬,特别是文人学士的竞相以对对子交友、诘难、讥讽、抒怀、斗智为时尚。象苏东坡、黄庭坚、秦少游、苏小妹等人就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口头对联佳话。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陆云、荀隐口头对联的极大影响。

对联到明代得到极大的发展,这和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导很有关系。朱元璋不仅本人写了不少对联,而且还与孙子、儿童、农民、大臣互对口头对联。文人学士如解缙、唐伯虎等也都留下了许多口头对联的优美故事。

生活在明末的中华楹联巨匠乔应甲在他的对联专著《半九亭集》中还特记了这样一段轶事:张宾王同社友吴小窗,欲信宿焉。落日,远望江中千艘如天,帆影若流。宾王曰:樯标远汉,昔时鲁氏之戈。小窗声应曰:帆影寒沙,此夜姜家之被。一时社友鼓掌称叹。如是方为呼应,方是情景。

这些都说明,至少在明代,口头对联已经发展成为对联的一支劲旅!这不能不说是受到陆云、荀隐口头对联的巨大影响。

对联发展到清代,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这和清朝历代皇帝,特别是康熙、乾隆盛世天子本身酷爱对联并常以对联诘臣取士大有关系。康熙、乾隆、刘墉、纪晓岚、左宗棠、曾国藩等其口头对联也辉映史册灿若星汉。特别是现代电视剧中斗智斗勇的对对子情节大力宣扬,更使口头对联火上加火妇孺皆知。这再一次证明陆云、荀隐口头对联的深远影响。

最后,笔者想再一次强调本人的基本观点:陆云、荀隐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口头对联,陆云、荀隐联的出现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陆云、荀隐口头对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楹联发展史上陆云、荀隐口头对联功不可没!


评论
全部评论

0.12263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