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荀子的为人为道为学为政思想
荀子的为人为道为学为政思想
2016-08-04 15:18:29 来源:
编辑:fangfang
点赞:  点击:15  评论:

荀子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认为,人在自然世界之上自开一人文世界,此人文世界,在人之自然生命与其心所知之其他自然物之间,亦在己与人之间,同时为通贯古今,而自有其历史者。

人文统类之道(社会关系之文化)。建立各种人文关系以尽伦,使各种人文相制限配合以尽制,尽伦尽制之道是圣王之道。

天与人。荀子认为,万物与人同为天所生,人之五官为天官,心为天君,然人之所以为人,则在人之如何用此天生之五官与心,而有人之所以成就其对天地万物之人事,而知当行之人道在。

孟子与荀子对心性之向内向外说,孟子向内反省自己已有之心性充之扩之以成其德;荀子则本自己已有之心而用之,以成人事。人以天为根据,由上而下以向前向外走出之道。

荀子的心与道,人心与道心。

人以心知道行道。《解蔽》中多言心与道之关系,要心能知道,则要解心之蔽,其要在“虚壹而静”。

人心与道心之别:人心乃“知物物者”,道心则是“兼知物物者”。“知物物者”专精一事,“兼知物物者”调理各类事,从而形成人文统类之道。

《解蔽》云:心不可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非道……乱之本也……心知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治之要也……治乱之本,全在心之是否知道,其所肯者在道或非道。

荀子之道非在心内亦非在心外,初在主客内外中间,而为人心循之以通达于外,以使人心免于闭塞之祸。先是心之道,次是心所知之人文历史之道。此心之道初为知物之道,后有此心所行之道,所知所行之道合为心之能知能行之道,一方连于人能知能行,一方连于人所知所行。

心何以知?虚壹而静。虚,心之能藏,人应善用此心之虚,求其有所藏,以其所藏,积累知识,而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心之能一与“未尝不两也”并说,心之两,即心能“兼两一而知之”,更不能以此一害彼一,此一,言在两中而知此一与彼一,此两一为“两”的个体,重知其独立性而不重此两一是否能相化相易。心之静,是与动一起来说,心主动而知物时,当更求其心之静,即,专注,求知时心之定于物。“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虚壹而静,为人求之而能得者。”

人心与道心,“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解蔽》)。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朱熹之解)。荀子之人心,指专精于一事,而不能通他事之心,而道心则是兼知不同人专精之事并且能加以贯通者。二心不同在于“知物物者”与“兼知物物者”之不同。对人来说,“知物物者”乃农工贾,“兼知物物者”乃为师为官者,归于人文统类之道。

荀子言:“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危,居高而凸立之义,兢兢业业而凸聚于一处之心。如此“处一危之”当是心凸出而凝聚,以处于一事一物之内,而高标其意义与价值之心。“养一之微”处于所调理者之上或之间,以求其间成,此心不凸出高标于外,而为一隐微之心。人存养此隐微之心,以调理诸事,使之俱成。

为师为官者,不能只专精于一事,而当有“治心之道”以成道心,重在权衡不偏颇。心如能权衡不偏颇,则说此心和于道。荀子《正名》曰:“道,古今正权也。”《解蔽》云:“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何为衡?曰道。”养心要养得清明不偏颇,能兼知、兼成,兼察所有事物。有清明与浊明之说。清明犹如金或水照物,其影在水金之内。浊照如火日照物,影在日火之外。养心之道在此。

修身与圣学之道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灾然,必以自恶也。(《修身》)

“好利而恶害,禹桀之所同也。”君子小人之所异,非其欲之有无或多少,而在于是否合道而当于理;即不在其好利恶害与否,而在其所得之利,是否兼合于义。君子之欲,恒合于道,其所求之利,恒合于义。

圣学之道。学,以圣王之道为至足。可于此至足之处得其止息,而可知道从而行道。学,重在继续之发展。学不可以已,请取之于蓝……,此蓝与水并不特指人之所学之师,而是指先学、先知、先行处,而更有所进益之学。学圣王之道亦如此,本此所知之道,以反省其自己,变化其原有之性。“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曰:“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礼而止矣……学之径,莫速于好其人,隆礼次之……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可谓善学……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由乎是,死由乎是,夫是之为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为成人。”

为政之道

王制首言举贤,罢不能、诛元恶与任中庸,制度当从旧而不应轻易改,任官当以贤不肖来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富国》言:量地而立国,计利而蓄民,度人力以授事。重先养政之和,而开源节流,积极地使上下俱富。他并不一味强调节用和非乐,其言节用,是一个富国强民的手段而非以节用为目的。此处与其“人之欲”相接,认为人合于道之欲即合于理,他重顺应此欲,使天地万物得其养,而成生活之丰富,富国而强民,国强而民乐。

《君道》篇言:“道者,何也,君之所道也。”即人道归于圣王之道。君为治之原,“君子者,法之源也”。为君之道在于统。“所谓统,即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以统各类之人,而皆亲之,安之,乐之,荣之也。”君子不可以独,必有人辅佐。为君者应知种种人才之不同,从而选贤任能,使各尽其能,各司其职。为君者之位虽高于人,但应明示自己有能群之心,以通上下之情。荀子之臣道,首言种种之臣。“内足一民,外足距难,上忠君,下爱民,”兼能使“政令教化,邢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以待万方,曲成制象”。故“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


评论
全部评论

0.0898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