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河南叶县文庙
河南叶县文庙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loffy
点赞:  点击:44  评论:
历史悠久 叶县文庙,位于叶县古城的东南隅,在如今的叶县县城中心街南侧。东、南临古城墙,西临叶县四眼井街。总占地面积29494平方米。 记者一行在叶县文庙保护管理所所长石保东的带领下进入文庙,实地感受叶县文庙的独特魅力。 叶县文庙的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规范有序。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愤乐亭、状元桥及泮池、棂星门、圣域、贤关门、名宦祠和乡贤祠、戟门、大成殿及东、西庑房。东侧有文昌阁、崇圣祠、奎星楼。叶县文庙采取前庙后学的布局,大成殿后为仪门、明伦堂、尊经阁等。 石保东说,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世时,就已被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并被后世称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的思想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不少地方都建有文庙,叶县文庙的历史可追溯到近800年前。 清同治年《叶县志》载:叶县文庙始建于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由知县刘从益创建,续任知县克石烈踵而成之。元代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知县郭岩增补。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县丞傅壁重修。明代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知县高文登重新修葺。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知县许鸿翔重修。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知县潘见龙重修。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知县石其灏重建尊经阁。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知县陈德秀、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知县鹿传洵相继重修。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知县欧阳霖重修。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县县委、县政府鉴于叶县文庙的重要文物价值,于2005年5月将占用文庙的叶县县委机关进行了搬迁,并开始对文庙进行整体修复。 建筑独特 石保东介绍说,叶县文庙目前现存的建筑有大成殿、文昌阁、愤乐亭。河南省古建筑专家杨焕成、张家泰对这三座古建进行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大成殿、愤乐亭及文昌阁的建筑模式,均为中原现存古代建筑中所罕见。 大成殿,唐代称为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四圣及十二哲的场所。叶县文庙大成殿为砖木结构歇山式建筑,琉璃瓦顶,饰吻兽,挂金铃。斗拱飞檐,采用九踩品字形斗拱,每攒斗拱密接相连,显示出其独特的建筑工艺,其数目之多为中原古建中罕见。自金代始建以来,大成殿遗留下历代的建筑特征,宋金时期的覆莲纹柱础,明代弘治时期重修时更换的青石质小八角檐柱和墙柱,元代的梁檩木架及清代的斗拱椽飞,都记载着历任知县修葺补建的痕迹,也写下了大成殿沧桑的历史。 在修复大成殿时,在殿内西稍间发现一直径1.5米的地道,据一些老人讲述,此地道以前很深,是侵华日军占领叶县时储备武器弹药所建,解放战争后就填平了,现在只留有遗迹。 记者看到,在大成殿前月台上俯卧着两个青石质碑座,它的名字叫赑屃,传说它是龙的第八子,其特征为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长寿,所以古人用它来驮碑。按我国传统的建筑建造模式,在殿式建筑的月台上面极少有放置碑座的情况出现。对此,石保东介绍说,经过对月台下部地层考证,在现存的月台下面仍有相近高度的砖铺地面存在,故而初步推断,叶县文庙大成殿早期应无月台,后代补建月台的时候,这两个碑座在原地并没有被移动。当然,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科学考证。 大成殿前还树立着几座石碑。记者了解到,这些都是文庙内出土的历代重修记事碑。其中比较完整的有明代弘治、崇祯年间以及清代顺治和康熙年间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当时重修叶县文庙的经过。石保东说,清代光绪年间的《移建愤乐亭暨重修叶县文庙碑记》不但记载了愤乐亭由状元桥上移建至桥前的经过,同时还记录了当时叶县在职的文武官员的品级均为正四品。这对研究叶县的官职配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文昌阁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文昌帝君又称文昌星、文曲星。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古时的文人学士,把考中状元、进士步入仕途的心愿寄托于他,故而崇敬祭拜文昌帝君。文昌阁为高台式硬山砖木结构建筑,四周补建迴廊,九脊琉璃宝顶,正脊饰麒麟驮宝瓶,两侧由两神人以铁链相牵,造型精巧逼真,栩栩如生。前檐下饰五踩品字形斗拱。平台高约6米,南侧有青石台阶上下。古时祭祀文昌帝君的时候,文人墨客都会在文昌阁前聚会,吟诗作词,盛况空前。 愤乐亭,取意于孔子周游列至叶邑(古时叶县)期间,在叶公沈诸梁处,他对自己的评语。愤乐亭创建于明代,为重檐八角攒尖结构,每条垂脊上均有一仙人呈坐姿,高举右手,形象生动。八根小八角檐柱,为防雨水浸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整座亭子造型像半开的伞状,工艺独特,十分罕见。北侧檐柱镌刻楹联一副:“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向往须学圣人为人。”为清道光年间书法家万钰手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重新修复 近年,在对叶县文庙进行整体修复时,其他建筑的遗址也被清理了出来。石保东告诉记者,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及叶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叶县文化局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在原有保存的古建筑基础上,参照清同治年县志叶县文庙图,重修了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落。 叶县文庙愤乐亭的后面有泮池。文物工作者在查找资料及走访附近群众后得知,叶县文庙的泮池很大,有二三十米的宽度。清《叶县志?艺文志上?记?愤乐亭记》:“学宫前凿泮池,盖仿古者诸侯泮宫之物,中州百余城皆然。其广且深者,唯叶为最。”根据对实地的勘探调查,现在修复完成的泮池东西宽27米,应为目前国内现存文庙中最大的泮池。池上为状元桥,在古时,只有得取功名的人才能从桥上通过,而一般的百姓只能由泮池两侧进入文庙。 泮池后是棂星门,《辞源》:棂星原做灵星,即天田星,又为赤星、文星、禄星等名。《龙鱼河图曰》:“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设棂星门,盖得士之意。为四柱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牌楼,檐下饰七踩品字形斗拱,两侧八字墙,尽显精致华丽,并使庙殿有或藏或露之感。这里的棂星门和后面的戟门一样,古时也是只有得取功名的人才能从中门通过。 棂星门入内有戟门五间,戟门又称大成门,唐代称仪门,因大成殿的得名而改为大成门。硬山式砖木结构,前檐饰三踩品字形斗拱。戟门两侧为名宦祠和乡贤祠各三间,均为硬山砖木结构。在戟门后有梧桐树一棵,和大多数树木不同的是,这棵梧桐树的树头枝叶全部朝北延伸,仿佛也在朝拜殿内的儒学宗师。 戟门入内为大成殿。两侧东西庑房各七间,庑房内供奉着孔子的七十二位弟子。前檐下饰一斗三交麻叶斗拱。大成殿西侧有三间藏乐库,硬山式砖木结构,它是收藏文庙祭祀用的器乐、祭品等物件的地方。 大成殿东侧为崇圣祠,正房三间,独立的院落。崇圣祠又名启圣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孔子父母为齐国公和鲁国太夫人。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元文宗加封其父母为启圣王、启圣王夫人。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嘉靖皇帝诏令全国文庙建启圣祠,奉祀孔子父母。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封孔子五代先世王爵,共同合祀,启圣祠更名为崇圣祠。 叶县文庙采用前庙后学的布局,儒学在文庙后,大成殿后为仪门五间。仪门后为明伦堂五间,明伦堂又称彝伦堂,是强化儒教的君臣、父子、尊卑等人伦关系的殿堂,是向生员灌输儒教伦理道德的讲堂。明伦堂内有左右题名碑,左书《科员》,右书《贡生》。明伦堂东西分别为日新斋、时习斋各三间,是儒学中重要的学习场所。明伦堂后为尊经阁,是存放文庙儒学典籍的场所。 叶县文庙历史悠久,是十分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据悉,今年国庆节期间,叶县文庙中轴线上的建筑将提前对外开放,届时,叶县文庙与我国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县县衙以及叶县明清街遥相呼应,构成了叶县古建筑文化旅游的新格局。人们在此旅游休闲的同时,还能品味到古城文化,了解这里的民风民俗,尽情感受叶县古城神秘而温馨的历史遗韵。
评论
全部评论

0.0868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