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宗祠陵园-孙誗墓
宗祠陵园-孙誗墓
2015-11-22 15:25:31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36  评论:
孙誗墓位于江西宁都县城南2公里马家坑。始建于唐末,明、清时期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墓前为面阔6米、高3米的仿石牌坊。墓呈圆形,径2.8米,顶有高在封土堆。墓左侧碑刻《重修唐故东平侯孙誗墓记》,右侧碑刻苏东坡的《东平侯像赞》。 孙誗为孙中山先生的世祖。中山大学罗香林教授著《国父家世源流考》(民 孙中山国三十一年版)载:“其远世源流,则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时黄巢变乱,其远祖誗公,始以领兵堵御之故,迁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子孙寝多,散布于赣南闽南等地,元明之际,始多自闽赣迁粤。国父之人粤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长汀河田迁粤之一支也。” 孙誗,唐中书舍人孙拙子,生卒年不详,原籍汴州陈留(河南开封),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以才武选为百将,次年敕封东平侯。黄巢义军起,誗充承宣使提兵闽越江右间,遂定居虔州虔化县(今宁都县)。誗原配陈氏生子实,实生子七而传五,以公侯伯子男为序立五房。誗在宁都已传7代。其后裔孙承事从宁都迁福建长汀,孙友松从长汀迁广东紫金,辗转增城后至中山市翠亨村。誗为孙中山先生第三十五代先祖。誗在宁都后裔今主要集中居住在青塘的孙屋村和田头的孙屋村。原墓颓塌,今墓由当地政府在原址于1986年重修。 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的开拓者罗香林称孙誗为国父孙中山先生之先祖。他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版《国父家世源流考》P47中所作的《结论》云:“国父之家世源流,自其入粤始祖友松公于明永乐(1403~1424)年间自闽迁紫金县后,至国父适十八代,世以耕读为主,各代之名讳世次,皆甚明确。”其《结论》云:“其远世源流,则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自唐僖宗时黄巢(?—884)变乱,其远祖誗,始以领公堵御之故,适居江西宁都。历五代至宋,子孙寝多,散布于赣南闽南等地。元明(1368)之际,始多自闽赣迁粤。国父入粤始祖友松公,即自福建长汀河田迁粤一枝也。”但其《结论》之末却又云:“国父入粤始祖友松公以上至誗公之世次名讳,皆以资料不备,未能明说。”对于罗香林的上述文字,只要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其所谓“国父入粤始祖友松公以上至誗公之世次名讳,皆以资料不备,未能明说。”等于说“友松公”至“誗公”至少有519年,其间到底衍传了多少代,时为中山大学教授的罗香林并没有掌握资料,以至他也说不明、道不白。所以,罗香林教授关于“‘誗公’即是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友松公’的先祖”,和“唐以前俱住陈留,为中原世族”的无名先祖是“唐僖宗时黄巢变乱”时的“誗”的先祖”的结论尚待研究考证。[1] 3历史记载编辑孙誗陵园,位于城南马家坑山腰。唐末建。孙誗居汴州陈留(今河南开封),为中原世族。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孙誗以才武选为百将,率官军追剿黄巢起义军南下于赣闽粤之间,中和四年敕封为东平侯后,遂定居虔化(今宁都)。后子孙繁衍广布赣闽粤等地。其第三个孙子伯房的后裔自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村迁至广东县紫金县,辗转增城县,最后定居在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孙中山系孙誗二十五世孙。据县志和族谱记载,孙誗墓始建于唐朝末年,明、清年间曾多次修葺。1986年11月,孙中山诞生120周年之时重修,扩大墓地成陵园,重立墓碑、墓铭,墓前辟有平台,筑有台阶并立牌坊式陵墓之门,十分壮观。 陵园坐落在半山腰上,整座陵园面南偏东,视野开阔;背后群山高耸,松林茂盛;前方山峦起伏,河流蜿蜒,颇具虎踞龙盘之势。那象征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的120级花岗岩台阶一直向上排列至墓园。台阶的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柏树,昂然挺立。上得台陵,跨入高高矗立的汉白玉牌坊,便是墓地。这座陵园,是按唐代墓园设计修复的,外呈圆形垛状,正中碑石高2.7米、宽1.1米,上面镌刻着原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武赐予手书的“唐敕封东平侯孙誗墓”9个大字,墓左侧立有《重修唐故东平侯孙誗墓志》碑,右侧立有宋代苏东坡《唐东平侯孙誗公像赞》诗碑,上面还刻有按照孙氏族谱描摹的孙誗先祖画像,整座陵园四周松柏林立,花木丛生,藤蔓飘垂,锦屏翠帘。
评论
全部评论

0.1299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