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郡望之汝南郡
郡望之汝南郡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aaa
点赞:  点击:107  评论:
汝南郡周代属于蔡国和沈国的辖地。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属颍川郡。 两汉三国时期 西汉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这里属平舆、宜春和安城三县所辖。至迟在文帝时,汝南郡已由陈郡析置。 景帝二年(前156年),置汝南国,立其子刘非为汝南王。三年(前155年),徙刘非为江都王,汝南国除为郡。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削淮阳国之期思、弋阳二县属汝南。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又得淮阳郡长平县。 成帝元延三年,封淳于长为定陵侯,置定陵侯国,属汝南郡。又以新汲县属颍川郡。元延、绥和之际,汝南郡领三十七县:平舆、阳安、阳城、强(=氵+隐)、富陂、女阳、鲖阳、吴房、安成、南顿、朗陵、细阳、宜春、女阴、新蔡、新息、灈阳、期思、慎阳、慎、召陵、弋阳、西平、上蔡、、西华、长平、宜禄、项、新郪、归德、新阳、安昌、安阳、博阳、成阳、定陵。郡治在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属豫州刺史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东南部、安徽阜阳一带。 东汉时,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改(=穴+)县为固始县;三十年,长平、西华、新阳、扶乐(新置)四县属淮阳国。永平十五年,汝南郡为国,封皇子畅为汝南王。建初四年,国除为郡。顺帝时领三十七县:平舆、新阳、西平、上蔡、南顿、汝阴、汝阳、新息、北宜春、强、灈阳、期思、阳安、项、西华、细阳、安成、吴房、鲖阳、慎阳、慎、新蔡、安阳、富波、宜禄、朗陵、弋阳、召陵、征羌、思善、宋、褒信、原鹿、定颍、固始、山桑、城父。郡治迁至平舆,在今平舆县境北部的射桥村。建安十八年,曹操析汝南郡之城父及沛郡数县置谯郡。又析汝南郡、江夏郡置弋阳郡。 三国魏沿袭前制,汝南城当时是临近郡治的一个大集镇和水陆码头。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太康中汝南郡领十五县:新息、南安阳、安成、慎阳、北宜春、朗陵、阳安、上蔡、平舆、灈阳、定颍、南顿、汝阳、吴房、西平。惠帝时分汝南郡置南顿国。永嘉后汝南没入后赵。 到东晋时,迁上蔡县治于此,称悬瓠城。悬瓠,是个象形地名,《水经》云:“汝水至汝南郡西北,支左别出一支,又屈东转南形若垂瓠,故号悬瓠城。”晋义熙十二年(416年),汝南郡迁至悬瓠城。 南北朝时,汝南先属刘宋、南齐。后归北魏、北周。刘宋元嘉末年(453年),豫州(洛阳)为北魏所陷,刘宋侨立司州于此。 北魏延兴二年(472年),改悬瓠城为豫州,置汝南郡。 北周在此置总管府,于大象二年(580年)改为舒州。 隋唐时期 隋开皇初年(581年)废汝南郡,恢复豫州,不久又改豫州为溱州,大业初年(605年)又改为蔡州,设汝阳县,恢复平舆县为其所辖,同时废保城县并入汝阳。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豫州,代宗年间(762-779年)为避皇帝李豫之讳,又改名为蔡州,设刺史,另置淮西节度使。 五代两宋时期 五代和宋时沿袭前治,因蔡州距当时的宋京都泞梁只有七驿之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此置淮康军。 金兵陷蔡州,改置镇南军,并建行宫于蔡州幽兰轩,公元1234年金王朝覆灭于此。 元明清时期 元至元三十年(1293)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 明沿元制,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11世。 清仍为汝宁府,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近现代时期 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 解放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 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县三十七:平舆,阳安,阳城,侯国。莽曰新安。氵隐强,富波,女阳,鲖阳,吴房,安成,侯国。莽曰至成。南顿,故顿子国,姬姓。朗陵,细阳,莽曰乐庆。宜春,侯国。莽曰宣孱。女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新蔡,蔡平侯自蔡徙此,后二世徙下蔡。莽曰新迁。新息,莽曰新德。濯阳,期思,慎阳,慎,莽曰慎治。召陵,弋阳,侯国。西平,有铁官。莽曰新亭。上蔡,故蔡国,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浸,莽曰闰治。西华,莽曰华望。长平,莽曰长正。宜禄,莽曰赏都亭。项,故国。新□,莽曰新延。归德,侯国。宣帝置。莽曰归惠。新阳,莽曰新明。安昌,侯国。莽曰始成。安阳,侯国。莽曰均夏。博阳,侯国。莽曰乐家。成阳,侯国。莽曰新利。定陵。高陵山,汝水出,东南至新蔡入淮,过郡四,行千三百四十里。 汝河 雄伟的北城门,静静地守卫着古老的悬瓠城。出城门向北,是一条浩浩荡荡的河,古河三面抱城,自西向东缓缓流过。这条河,就是古老的汝河。因其形状似垂而得名悬瓠城,就是今日的汝南县城。 史载: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系“汝南”专有地名之始。隋大业三年,置汝阳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汝宁府废汝阳县,改为汝南市,后又改回汝南县。从此,该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悬瓠城 悬瓠城是一座古城,郦道元《水经注》曾有记载:汝水东迳悬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自东晋以来,悬瓠一直是州、郡、府、县治所所在地。这里地处古豫州之中,既能北进汴洛,又可南下荆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公元765年起,先后有李忠臣、李希烈、吴元济等在蔡州(今汝南)叛乱。为解除这一心腹之患,经过几年准备,唐宪宗以裴度为主帅,以节度使李愬为先锋,讨伐吴元济。当时李愬率精兵一万,从遂平文城出发,四更时,到达蔡州城下。蔡州守城叛军全然不知,李愬率军直攻内城,活捉吴元济。割据多年的蔡州终归于唐。“李愬雪夜入蔡州”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南宋后期,宋蒙联军在蔡州城下与金作战。1233年,金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宗退到蔡州,端平元年正月初八,宋军攻破南门,金哀宗自缢幽兰轩,金朝灭亡。蔡州成了金国的灭亡之地。 天中山 汝南,名胜古迹众多,这里有秦汉古城安城和宜春城,有刘备招兵买马的点将台,有建于唐朝的开元寺、吉祥寺、悟颖寺等佛教圣地,还有遍布街市的石牌坊,然而,其中最值得圈点的还是位于古城北两公里的天中山。 史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于是,这座小小的土山和山脚下的这一小块土地,便成了许多人朝拜的圣地。 到了周朝,周公营建东都洛阳时,派人到各地建土圭,测日影,他曾三次来到汝南。 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据蔡叛唐。唐朝重臣颜真卿身负皇命,到许昌宣慰李希烈部,李希烈将颜禁锢在蔡州。此后李希烈节节败退,指使手下把颜勒死在蔡州龙兴寺。淮西平定以后,人们为了纪念颜真卿,在汝南城内建立了“颜鲁公庙”。 在天中山院子的东山墙,镶嵌着一排石碑,上面记叙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吴元济这一史实。隋朝以前,从长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安徽省的寿县到凤台一带渡河。这一段淮河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淮河西岸的皖北、豫东一带统称为淮西。 为表彰平叛吴元济这一史实,唐宪宗在蔡州城内建立了裴晋公庙,让韩愈撰写碑文,刻石竖碑,歌功颂德,即“平淮西碑”。李愬部下石忠孝认为,唐宪宗为在淮西平叛的节度使立碑属于赏罚不明,执意要推倒平淮西碑。唐宪宗随后又命翰林院学士段文昌重写了平淮西碑。到了宋代,蔡州知州陈向让人磨去段文昌的碑文,仍刻上韩愈写的碑文。 古书院 汝南,不仅是征战厮杀的战场,也是诞生梁祝爱情绝唱的地方。 汝南县城南30多公里处,现存一座高出地面六七米的土山,该地便是红罗山书院,当年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学校。在红罗山书院东北边,隆起两座大墓,一条古老的官道从中穿过,一边是梁山伯墓,一边是祝英台墓。一对恩爱男女,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马乡父老遂于墓南修三孔石桥,使其能够相会,后人谓之一步三孔桥。 董会村 汝南城西12华里有个董会村。2004年6月,在汝南县城西三里店乡十里铺湖东村村民方振生家发现一碑,碑为青石质,下部稍残。碑上横书“仙女桥”,竖书“汉董永遇仙女口”(残部疑为“处”),右上角竖书“道光丁末年”,现存放于汝南县文物管理所。 《重修汝宁府志》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逃兵,寓居汝南。” 董母是汝南人,生下董永不久病死。董永与父亲为避战乱逃往汝南,父亲给财主扛活,后来父亲病死了,没有钱下葬。孝顺的董永向财主借钱,说:“如果以后没钱还你,我愿意卖身为奴,一辈子给你干活。”财主就借给他钱,葬了父亲。 董永履约去财主家干活,走到董会村北头的一座小桥上,忽然遇见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左拦右挡不让董永过桥。董永好生烦恼,女子却不扭捏,说愿意嫁给董永,帮他还债。董永很惊异:哪有这等好事!那女子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天帝看你孝顺,让我帮你还债。”两人就让桥边的一个老槐树做媒,结成夫妻。那棵媒人大槐树早已枯死,留下一个大坑,坑内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断,人称“槐树坑”。 两千多年来,人们依然对董永的孝行以及由此带来的好运津津乐道。我们到董会村走访时,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讲述这同一个故事,却各有各的版本,他们对董永与仙女相遇的细节纠缠不休,好象这不是千年以前的传说,而是刚刚发生在眼前的事情,他们因站了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细节。相同的是故事发展的方向。织女一夜间织成三百匹绢,替董永还了债,赎出董永,两人男耕女织,你恩我爱,过得很幸福。谁知好景不长,结婚百日那天,天帝传旨命七仙女立刻离开人间,返回天庭,二人悲痛欲绝,但天命难违,只得忍悲含泪,凄然作别。七仙女回到天宫,第二年生一子,取名董仲,送交董永抚养成人。 《汝宁府志》卷二十·仙释载:“董仲,永子也。母天女,生而灵异。数篆符驱邪。尝游京山、潼泉,镇蛇毒,篆石尚在京山之阴。后仙去。”儿子当然继承了母亲灵异的秉性,董仲会驱鬼避邪,给人治病,手到病除。他也很孝顺,常常思念母亲,就在村子附近,为母亲修建了衣冠冡,人称“仙女墓”。 董会村东边有条古老悠长的河,叫练江河,流经水屯镇、老君庙镇、三里店乡、三门闸乡,后汇入汝水入淮。这条今天看起来很平常的小河,千百年来,哺育了两岸善良的人们,还日夜不息地讲述着七仙女为百姓建桥的神奇故事。传说练江河上没有桥,来往行人要靠坐船摆渡或淌水过河,很是不便。乡亲们曾几次捐款修桥,可钱都被贪心的葛员外霸占了,桥一直没有修成。七仙女十分同情乡亲们,决心在河上修一座石桥。怎么修呢?七仙女就请天上的众姐妹帮忙。一天夜里,七仙女来到院中,从头上拨下银簪,朝天上一划,一道白光攻破夜空,只见众位姐姐踏着祥云飘然而至.七仙女见众位姐姐来了,非常高兴,便把想建桥的事说了一遍。众姐姐听说乡亲们造福,都乐于相助,随即回到天宫,把后花园石山上的石头偷偷搬了下来。很快,一座石桥就修成了。雄鸡一叫,众仙女起身告辞,情急之中。她们的脚踏在石桥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那块印有脚印的石头,被传为“仙女脚印石”。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来往行人从桥上过,好奇的人们用手去量七仙女的小脚印看有多大,但是,手不能挨着脚印,如果挨着,伸开的手就合不拢了。桥北头,人们感念七仙女的功德修了一座“仙女庙”,逢年过节,人们焚香上供,祭祀七仙女。遗憾的是,这里地势低洼,十年九涝。1958年,修宿鸭湖水库时将这里作为蓄洪区,古老的练江河也融入美丽的宿鸭湖,仙女桥淹于湖中。 汝南城西十里铺村,位于宿鸭湖东岸大堤旁,村南遗留有汝宁府至驻马店驿站的古官道。据村里老人讲,“仙女桥”就坐落在由此向西的官道上,距十里铺村1.5公里。 宿鸭湖西岸罗店乡有个村庄,叫大石磙庄。这个村名与仙女桥有关。这里群众讲述的是七仙女修桥的另一个神奇版本。说是织女想给乡亲们修桥。趁夜里往西山神仙老头儿那儿借石头。石头怎么运呢?织女说:“把它变成羊吧,我赶回去。”于是织女就赶了九只羊往回走,走到一座桥上,一只羊别了腿,走不动了。这座桥就叫了“别桥”。织女看看天快亮了,赶紧赶着其它的羊往前走,终于赶在鸡叫前修好了桥,但是这座桥少了一个桥墩。那只落在别桥的羊,鸡一叫就变成了一个特大号的石磙,再也没人能搬得动了。于是,它就上千年地留在那儿了。它所在的村庄也因为大石磙出了名,就叫大石磙庄了。这个石磙上,至今还能看见一个绵羊盖(羊尾巴)样的东西呢。 《汝宁府志》卷二十七 · 文诗记载了明傅振商的诗作《仙桥夕照》:“二孝庄前迹已陈,董姑解佩旧河津。年年七夕通灵会,曾忆桥边合卺人。”傅振商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兵部尚书,汝南人。他与众多的汝南籍重臣一起铸造了“汝半朝”的辉煌。 2005年,汝南县人民政府在三里店乡十里铺湖东村西宿鸭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该亭建在汝宁府至驻马店驿站的古官道上,西距仙女桥旧址1公里,亭内立有董永遇仙碑。矗立的碑亭,向人们讲述着董永遇仙的美丽传说,也昭示着董永为父尽孝的孝义,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爱情的不懈追求。
评论
全部评论

0.12998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