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莆阳蔡氏宗谱
莆阳蔡氏宗谱
2015-11-26 10:27:20 来源:
编辑:ZSH1115
点赞:  点击:33  评论:
蔡氏始祖叔度公 蔡叔度为蔡氏始祖,他是周文王的儿子。文王元妃太姒生10个儿子,第五个叫姬叔度,文王崩武王继位,约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并命他俩辅助商纣儿子武庚禄你,管理殷朝遗民,史称“三监”。武王崩,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辅政,管叔与蔡叔怀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纷纷反正周公作为。武庚乘机叛周。周公奉成王之命发兵讨伐,杀了武庚与管叔,流放蔡叔度,迁之于郭邻,蔡叔度不久便故于郭邻。蔡叔度儿子蔡胡(即蔡仲),率德驯善,颇有贤名,周公便推举他当鲁国卿士,蔡仲善政,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就把原来封给叔度的封地“蔡邑”又封给蔡仲,以奉蔡叔度之祀,蔡姓得于延续。 历史上有人对蔡叔度反对周公作为有议论,但凭公而论,叔度的作为仍当时客观历史所致,叔度公仍不失为忠臣孝子,因而蔡氏后人尊蔡叔度为始祖,乃属明经正典。 蔡用元 讳长,字用元,行三公,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先世为济阳郡籍。公系彦礼公长子,唐主管判官蔡郊之孙。 用元公原随父居浙江钱塘,唐末社会动荡不定,拟寻稳定之所而居。唐僖宗中和、光启年间(884-886年),与弟用明一同徙迁福建莆田,择居仙游县连江里赤湖蕉溪。用元公为莆阳蔡氏始祖,后子孙在莆仙各地开族发展,至今历40余代。(按:浙江平原、苍南蔡代族谱记载,用元公妣黄氏、朱氏,共传三子,长直行居建安,三直衙居平阳,仅次直待居莆田,为莆田二世祖,字宗盛,称瑾公,在莆田开科发展) 自用元公入莆以来千余年历史沧桑中,蔡氏家族开拓莆阳,繁衍生息,枝繁叶茂,英才辈出,至今莆阳境内已开科10万余人,还远播闽、奥、琼、桂、苏、浙、赣、湘等各省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日本、东南亚诸国。 蔡琇(973-1048) 蔡琇,字仲莹,恭公次子,用元公玄孙。公幼年就读于私塾,长大后曾一度在泉州任吏员,因公为人正直,不愿奉承上司,不满同事互相排斥愤而辞职回乡务农。妻子卢氏,惠安人,是一位孝敬公婆、勤俭持家的贤内助,婚后生有四男二女。是时,虽然家道清贫,但夫妻二人悉心培育,严于家教,除长子蔡燮务农且英年早逝外,次子蔡襄、三子蔡高科甲联芳,均登进士第,四子蔡奭任福州司户参军。蔡琇公以子蔡襄之贤,恩受皇上封赠为刑部侍郎,以褒扬其教子有方。 卢氏夫人(976-1066.10) 长安郡太君卢氏夫人,出生于惠安县德音里,是该县名士卢仁之女。卢女出自名士家庭,知书达礼,性格和蔼,心地善良,宽厚仁慈,端庄淑德。她嫁与蔡琇为妻后,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其贤慧为邻里所称道。宋仁宗皇帝在赞誉蔡襄时曾说:“有子如此,其母之贤可知”。于是特赐冠帔,并封为仁寿郡太君(去世后又封赠为长安郡太君)。卢太夫人平生开朗乐观,精明康泰,享年92岁,“以其寿终于五福”。蔡襄在请欧阳修为其母撰写墓志铭的信上说:“母代孝行闻乡里,约素而严,诸子甘贫而自力,仕宦无过,皆母氏之训也。”可见卢太夫人在诸子中的崇高形象。她的德行为后人树立了贤妻良母之典范。 蔡襄(1012-1067) 字君谟,谥忠惠。兴化军仙游县赤湖蕉溪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和科学家。 蔡襄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聪慧勤奋,努力学习。天圣八年(1030年)登进士甲科第10名。天圣九年(1031年)任漳州军事判官。景祐三年(1036年)留京待选期间,宰相吕夷简执政,结派营私,排斥异己,屡贬不同政见者。其时,开封府范仲俺反对吕夷简,被贬饶州。集贤校理余情上谏,被贬筠州。中允尹洙出于义愤,自愿降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诘责司谏高若讷趋炎附势,迎合吕夷简,也被贬为夷陵令。蔡襄见正直者被贬,心中愤愤不平,便作《四贤一不肖》诗,称赞范仲淹等4人为贤人,痛责高诺讷为不肖之徒。诗出,汴京士民争相传抄,蔡襄因而名扬北国。景祐三年至庆历三年(1036-1043年)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继以秘书丞、集贤校理知谏院,兼修起居注。 庆历三年(1043年),中原旱蝗成灾,加上西夏侵凌,宋廷内忧外患。蔡襄连上《言灾异》四疏,请求仁宗:“不专听继,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民”,应自“修省”。随后,又上疏谏阻迎舍利与修建开宝寺等事。规劝仁宗皇帝不要信佛,应修人事,救时弊,加强边防,恤民苦难,以求至治。为了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活,蔡襄先后上疏20余篇,指责大臣无方,辱国殃民,要求君臣“大有为”,奋起拒敌。在《乞大为边备之要》疏中,蔡襄还提出改革军政、选拔将师、提高战斗力、边郡委任精明官员和加强边防等主张。但因朝廷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豪富兼并掠夺,外患内忧日益严重。蔡襄为挽救统治,忠告仁宗皇帝:“自古剥下无厌而民不乱、诛财无已而国不危者未有也。”要“使百姓心挠”,国不危,必须恤怃贫同,择官任贤,澄清吏治,方能长治久安。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馆出知福州。庆历七年,改任福建路转运使。当时,兴化平原百姓,依赖胜寿、西冲、太和、屯前、东塘和五塘,灌溉沿海盐碱地千余顷。但五塘已被豪强陈清等人侵占为田。蔡襄奏请朝廷,收回被占土地,发动民众,修复五塘水利工程,使民获益。农夫感戴蔡襄功德,于塘侧为其建祠。为了减轻民众负担,蔡襄还上《乞减放漳泉州兴化军人户身丁米扎子》,请求朝廷减征漳、泉、兴公军人户身丁米一半。蔡襄在福州为官时,见百姓患病不就医而向巫觋求拜,多为蛊毒所害,便撰《圣惠方后序》刊刻于碑,劝患者就医,并采取有效措施,取缔巫觋,“禁绝甚严,凡破数百家,自后稍息。”蔡襄还撰写《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议官吏,发动百姓,从福州大义渡至泉州、漳州700余里的大道两旁栽植松树,荫庇大道。民谣颂道:“夹道松,夹道松,问谁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署,千古万古摇清风”。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回京任职。升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开封乃京师之地,世称难治。蔡襄执法不阿,为政清明,“谈笑剖决,破奸发隐,吏不能欺”,朝野敬佩。 至和二年(1055年),蔡襄以枢密直学士出任泉州知府,后又改任福州知府。8月赴任,他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命三县疏导渠浦;权闽县朱定开淘负城河浦石76条,计21976丈,约用民力89000人次,灌溉3600余顷。”侯官县(今福州市)开淘河浦69条,南北长125里,灌溉大片农田,又方便交通。还兴办学校,提倡读经,礼聘乡贤周希孟、陈襄、郑穆、陈烈等人执教,为数百名学生开讲经书,并身体力行,亲至学舍,执经讲学。 时值福州一带民间举丧大办酒肉宴和山头斋筵,任众人恣食,常弄得贫民典卖田宅而破产。为此,蔡襄发布《戒山头斋筵》,禁止丧家设筵与山头斋会,违者治罪。后又作《教民十六事》文,指导百姓参与市场管理,告发、捉捕市场诈骗者,禁止赌博,提倡简办丧事等。 从皇祐五年(1053年)起,泉州百姓始建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因资金不足与水深潮争,工程进展艰难。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蔡襄任泉州知府后,多方筹资,招募民工与工匠,加速建桥进度。并首创“砺房”胶固法,使桥基凝固为一体。嘉祐四年(1059年)十二月,洛阳桥竣工,险渡变通途,万民欢庆,蔡襄设宴庆功,撰《万安渡石桥记》,勒石碑立于桥头,把参加建桥者姓名铭刻在石碑上,却没把自己的名字刻上。 嘉祐五年(1060年)秋,仁宗下召调蔡襄回京任翰林院学士权三司使。翌年二月,蔡襄赴京就职,主管朝廷财政。此时,宋朝财政已经入不敷出,积贫已深。蔡襄善于理财,“较天下盈虚出入,量入以制用,……切磨划剔久之,簿书纤悉纪纲条目,皆可法。”不久,英宗继位,猜疑蔡襄。蔡襄撰《国论要目》一文,阐述改革方案。但英宗不但不采纳,反夺其三司使职。蔡襄在朝廷难于容身,请求外任。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以端明殿学士出任杭州知府。治平三年(1066年),徙南京留守,未赴任,因母逝,归故里守制。翌年八月,病逝于家中,享年56岁。欧阳修为其写墓志铭,《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宋史•蔡襄本传》均有记载蔡襄的生平事迹。 蔡襄病逝后,神宗追赠其吏部侍郎,后孝宗又加赠少师、谥忠惠。后人在他墓前立柱题联云“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从,今朝古道肃观瞻。” 蔡襄为官30多年,热爱祖国,忠于职守,惠及黎民,不仅政绩显著,而且在科学文化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撰写的《荔枝谱》和《茶录》是世界上最早介绍荔枝、茶叶的专著。创制的“小龙团”茶,品质较“龙凤茶”更精。他精于书法,学虞世南、颜于真卿,并取法晋人。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传世碑刻有《万安度石桥记》,书迹有《谢赐卿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著有诗、词、赋420首,奏议64篇,杂文584篇,收入《蔡忠惠公文集》。 蔡高(1014-1041年) 字君山,系蔡襄胞弟。兴化军仙游县赤湖蕉溪人,天圣二年(1024年),仙游县尉凌景阳见蔡襄、蔡高兄弟俩聪明灵敏,便专门给予讲授经书。凌县尉任期满后,为使其兄弟能继续读书,亲自送他们进兴公军学校就读。 宋景祐元年(1034年),蔡高登进士第。同年,授长溪县县尉。在任期间,当地有一老妇人的两个儿子在海上捕鱼死亡。其母怀疑是被仇人所杀害,便到县衙告状,要求捉拿凶犯归案。县吏认为没有确凿证据,不想受理此案。蔡高观察老妇人神色,认为可能有冤屈,便受理此案。随后,蔡高暗地到老妇人所指控的仇家察访,发现此人有作案嫌疑。后又到海边观察7天,终于在涨潮时发现两具尸体。经验尸,发现为他杀。蔡高拘捕了犯罪嫌疑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并将其伏法。后有一老夫妇来衙投诉其子在家里被盗贼杀害,蔡高召集村民,围坐一起,逐一审视每人神色,发现其中一人神情紧张,经深入调查了解,发现其人便是凶手,将其拘捕归案。凶手供认不讳,终难逃法网。因此,民从称蔡高继案神明。 蔡高在开封府太康县任县主簿时,府尹吴遵路常用严厉的态度对待部下,下级畏惧而不敢与其接近。蔡高却不惧怕,不仅完成好其交待的事务,还能具体论明其中的道理。吴赞扬蔡高是个人才,甚为重用。欧阳修也对蔡高甚为好感,蔡高在一首《谒馆阁校勘欧阳公》诗中写道:“此日登史阁,高风孰可追?学期明主佐,道许后先师。余岂能自信,公真不我欺。微躬诧所厚,惭愧异新知,”写其进见欧阳修时的心情。不久,蔡高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蔡高病故后,蔡襄为其整理几万字的遗稿,其中均是有关整肃朝纲的要点。后来,这些遗稿成为宋廷制定兴利除弊措施的参考依据之一。 蔡高逝世时年仅28岁,妻子程氏仅20岁,携一男二女守寡,生活清苦,县里亲友募捐200两白银为其办丧事。程氏哭道:“吾家素来廉洁,不可以此玷污吾夫。” 蔡高病故后,蔡襄好友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称赞蔡高“能以仁同情百姓,又能以廉洁感化妻子”。 蔡京(1047-1126年) 字元长,出生于兴化仙游县赤湖。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与胞弟卞同榜中进士,初任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县尉。随后任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并以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后晋升为中书舍人。时值王安石变法的主张得到神宗支持,蔡京支持并积极参与王安石新法的推行。元祐元年(1086年),蔡京出任开封府知府,时值司马光任宰相,废止王安石新法,恢复差役制。蔡京恪尽职守,如期完成差役制,得到司马光的肯定。绍圣元年(1094年),蔡京被提拔为户部尚书,时值宰相章惇恢复新法,蔡京辅助章惇改差役制为雇役制,继续推行王安石新法。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后将蔡京降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任职。崇宁元年(1102年)后,蔡京历任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太师等职。 靖康年间由于宋廷对新法与反变法斗争的反复,到南宁初期彻底否定了王安石变法。改革派遭受排斥,蔡京被贬往崇信军(今甘肃省东北部)任节度副使,后又被钦宗流放儋州(今海南儋县西北)。因年老体弱,又长途跋涉,病故潭州(今长沙市)。临死前,蔡京作一首《西江月•绝命词》:“八十衰年初谢,三千里外无家。孤行骨肉各天涯,遥望神京泣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昔恋繁华,到此番成梦话”。对自己的一生仕途五起五落作了回顾,“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感慨万千,终年80岁。 蔡京的一生功过是非,评说不一,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名人。他从开始支持王安石变法,到后来成为新法的继承的推珩者是客观的,作为改革与保守斗争中的浪尖风口人物,争议是必然的。而他在开封任职时,兴修了一大水渠,当地百姓受益不浅,人称“蔡公渠”,是不争的事实。在莆田老家,他上奏倡建木兰坡,解决了兴化平原的农田灌溉。他主政期间,在货币、盐法、铁法、茶法、教育等方面进行许多改革,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亦有历史记载。同时蔡京书法,字势豪健,痛快沉着有文采,在宋朝颇有名气。与弟蔡卞一道编纂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各2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蔡卞(1048-1117年) 字元度,宋,兴化军仙游县赤湖东宅村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翌年,出任江苏江阴县主薄,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给农民,利息比平时高出一倍。蔡卞同情农民疾苦,大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并在青黄不接时,开仓借粮给农民,只收取20%的利息,使农民免遭高利贷剥削。因此,倍受王安石器重,后被招为女婿。 元丰五年(1082年),蔡卞任国子直讲、崇政殿侍讲,后又提任为起居舍人、同知评院侍御史。王安石再次任相时,蔡卞为了避嫌,辞去御史职务,任中书舍人兼崇政殿侍讲。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摄政,授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蔡卞改任礼部侍郎,出使辽国,后因病回朝。 绍圣四年(1097年),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蔡卞等人多次上书,阐述王安石新法之好处。哲宗采纳其意见,并继承神宗事业。绍圣元年(1094年),蔡卞任中书舍人兼国史修撰。他校正元祐年间所编的国史时,对诬蔑王安石变法之词加以批驳。 绍圣四年(1097年),蔡卞升任尚书左丞,一些施政措施,遭到朝中持反对新法的人反对。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徽宗即位后将蔡卞降为少府少监,贬往池州(今安徽贵池)居住。翌年,又被召回,授予大名府,后担任知枢密院事,负责边防、军备等机要事务。当时蔡京任宰相,兄弟俩在处理宋廷大事上,有意见分歧,故又被贬,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河南,后累迁镇东军节度使。政和七年(1117年),蔡卞告假回故里祭祖,病故于途中。后朝廷赠太傅,谥文正。 蔡卞颇有文采,著有《毛诗名物解》等。如在《题华阳法师》诗中云:“师到华阳洞,仙花几度开。只应常救物,却遣世人来。”诗人引用花阳洞法师典故,意谓为国家谋划,不在名而在实,以暗喻笔法,寄予对故相王安石的缅怀之情。 蔡旻(1059-?) 蔡旻,字季公,襄公第三子。9岁丧父,赖庶母和二嫂刘氏扶助成长。旻公幼年好学上进,并以父泽任秘书省正字,后擢为开封府工曹,宣义郎。原配贾氏夫人,系御史中丞贾黯之女,婚后生育一子蔡佃,不幸贾氏英年早逝。后又再娶继室文氏夫人,为名相文彦博之女,婚后又生二子蔡伷、蔡伸。旻公家原居莆田城南蔡府,在娶文氏后移居浙江霅州(今安吉)。旻公三子先后脱颖而出,联登科甲,一门“三进士”,荣及当世,加之三子俱有文采,四海有声,人称“三蔡”。旻公致仕后,先后随二子居任所,晚年定居常州毗陵。去世时以子之贤赠少傅(正一品)。 蔡传(1066-?) 字永翁,蔡襄之孙。蔡旬之子。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村人。2岁父亡,由母亲刘氏(刘屯田的女儿)抚教。从幼年起,其母就敦促蔡传攻读六经、子、史、左氏《春秋》、六朝五史之书,及传记小说、阴阳律吕之学等。孤儿寡母,相信为命,蔡传从小就勤奋刻苦学习,博学多才。 蔡传曾任朝奉郎、南京留守司通判等职。43岁时上疏自请退休,回乡奉养母亲,朝廷赠其金紫光禄大夫。 蔡传著有《城南诗集》20卷、《吟窗杂录》20卷、杂文及政议10卷等。 蔡佃 字耕道,蔡襄孙子,兴化军仙游县边江里清泽亭人。蔡佃从小聪明敏捷,少时入大学读书,成绩斐然。宋崇宁二年(1102年)中进士。 蔡佃上京应试时,其堂叔祖父蔡京正官成相位,显赫朝野。蔡佃不肯趋炎附势,入京后也不到相府拜谒。应试评卷揭榜时,论文取士,蔡佃应得状元。但金殿廷对时,蔡京对徽宗说:“蔡佃是我侄孙,要是取第一名,天下人会取笑这是陛下对吾亲人的偏袒”。徽宗认为有理,便将蔡佃改为榜眼,派其在户部当佐理官职。后来,蔡佃也向徽宗上奏折,论说蔡京没有相才,不宜为相,并列举汉武帝时伋黯的学生“后来者居上”的故事,请求徽宗罢蔡京,让位贤人。蔡京得知后甚为恼火,贬蔡佃到浙江温州任税监。 蔡佃在温州任税监时,处事公道,清除积弊,深得百姓赞誉。蔡京病故后,宋廷起用蔡佃为朝奉郎,后又升任为龙图阁学士。著有《闽诗录》两集,卷六存《雷X漈》和《豁然阁》二首,写九鲤湖第一漈,表现诗人游览九鲤湖胜景,与其壮观,但否定有神仙的说法,表现诗人唯物主义思想,诗曰:“水流石激似鸣雷,洞里乾坤别有台,玉戏扶风飞复下,琼花带雨落还开。钟声敲继白云袅,树影盘回黄鹤来。笑道神仙无觅处,空留丹灶冷苍苔。”蔡佃去世后,葬在锦屏山。 蔡伷 蔡襄之孙,蔡旻次子,字善道,与蔡佃、蔡伸三兄弟号称“三蔡”。伷于大观三年(1109年)登进士第,官徽猷阁待制,中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 蔡伸(1088-1156年) 字仲道,蔡襄孙子,南宁著名词人。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先后任徐州、楚州、饶州、真州等四州通判。 蔡伸任真州通判时,颇受民众爱戴。一次城里失火,百姓流离失所,露宿雪野。蔡伸亲临安置,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当时,守仓人说:“此乃军备粮,未经上级许可不能动用,擅自放粮,上司怪罪,担当不起。蔡伸说:“国家储备粮用于防备紧急情况,现饥民应急要粮,如因开仓救灾被上司怪罪,由我承担”。事后,上司知道此事,不但不责怪,反而提升蔡伸为知州。此后,蔡伸历任滁州、徐州、得安州、和州等州的知州,为民众做了不少的好事。 蔡伸和秦桧是早年大学的同学,又是同科进士。秦桧担任宰相后,特地屈尊拜访蔡伸,叙同学和年兄情谊,欲拉拢他。蔡伸看不惯秦桧的为人,不肯投靠权势,故被贬为浙东安抚司参议官。任期满后,提举台州崇道观。 蔡伸官至宝谟阁学士、徽猷阁待制、左中大夫,自号友古居士,著有《友古居士词》1卷。 蔡攸(1077-1126年) 字居安,蔡京长子,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人。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赐封进士。历任中书郎、枢密直学士、历开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领枢密院事等职。 蔡攸为徽宗挑选美女,训练歌伎,经常盛宴连日,歌舞达旦,取悦帝心。而与其父蔡京有不同政见。 蔡攸精通韵律,每次返回家乡时总要带一队宫乐队,吹吹打打,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同时,还将宫中的曲谱传回家乡,莆仙戏中的《锦庭芳》《叨叨令》等曲谱,便是当时从宋廷宫中流传莆田民间。 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大举南下,徽宗被迫内禅,带一帮宠臣南逃。靖康元年(1126年),蔡攸跟随徽宗南逃,返京后却遭贬官,先后流放永州、连州、浔州、雷州等地。 蔡京病死后,朝中御史联名上书指责蔡攸,最后朝廷将其流放广东万安军(今广东万宁)。不久,钦宗又派遗使者将蔡攸处死。 蔡翛(?-1126年) 蔡京三子,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人,大观三年登进士第。崇宁年间,蔡翛因以其父庇荫而授亲卫郎,后改任秘书丞。宣和四年(1122年),被徽宗提升为礼部尚书。 蔡翛在为官时,为人处事较为公道。他深知其父政敌多,会造成后患,便私下与蔡攸密议父事,劝其不可锋芒毕露。在执政理念方面,蔡翛与其父相佐。钦宗即位后,蔡翛提出皇帝出幸陕西和募兵等主张,先为钦宗所采纳,后钦宗又改变主意,死守京城将蔡翛调离京都,出任乐镇江太守,后钦宗下诏贬蔡翛为昭信军节度副使。翌年,蔡京病死后,钦宗又下旨处死蔡翛。 蔡絛 字约之,号百纳居士,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人。蔡絛是蔡京最宠爱的儿子,长其跟随左右。蔡京晚年因视力不好,行动不便,众多朝廷事务均由蔡絛代办。蔡絛任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时,代其父处理朝中大小事宜,还经常代替蔡京入朝向徽宗禀奏,实际上行使宰相职权,因此政敌也多,招来妒忌。 靖康元年(1126年),蔡京败落后,蔡絛也被流放白州(今广西博白)。 蔡絛能诗善文,著有《西清诗话》《北征记实》2卷、6卷等。《铁围山从谈》还被列为古代小说佳本。 蔡仍 蔡卞之子,兴化军仙游县赤湖人。政和五年登进士第,官至徽宗猷阁待制,颇有文彩,与蔡迨齐名。 蔡橚 字子强,蔡襄曾孙,传之长子。大观三年,登进士第,历官朝奉郎,直秘阁,知泉州。泉州为蔡襄曾治理过的地方,橚下车布政,宽不驰,严不残,民吏宜之,谓有祖风。来泉州后,祖母太夫人刘氏白首康宁,父金紫光禄绿发休官,泉州距莆田才120多里,安车往来,奉养珍厚,人皆荣之。金紫公及公之丧,泉人来致奠酹相属于路,蔡橚治政言行感人悠久若是。蔡橚官至朝奉大夫,赠朝议大夫。 蔡洸 字子平,南宋词人蔡伸之子,仙游县连里江清泽亭人。绍兴三年登进士第,官任吉州知州、镇江知府,吏部户部尚书,光禄大夫总领淮东军马钱粮。 蔡洸在镇江知府时,时值盛夏,连月下雨,旱情严重,百姓拦江筑陂抗旱保苗。驻守西溪的宋军奉命移驻建康(今南京)。漕司下令要求镇江府下令拆毁陂坝,让军队通航。镇江百姓纷纷请求蔡洸支持拦江抗旱。蔡洸体恤民情,宁愿得罪漕司,拒不撤陂毁坝。不久,下透了雨,航道畅通,丰收在望。百姓编了歌谣颂蔡洸:“筑我陂渠啊!灌溉我田园;不夺农时啊!全靠我蔡公”。 蔡洸担任司农少卿时,获悉镇江一些官吏在征收丁口税中,趁机敲诈勒索,便上疏朝廷要求统一税户的丁口税额,以减轻税户的负担。 蔡洸任户部尚书时,为曾祖襄公请于朝,请按本朝官制考,请谥条法:谥襄公忠惠,赠少师。 蔡洸任户部尚书时,针砭时弊,曾有名言:“财无渗漏,则不可胜用”。蔡洸为官十分廉洁,常将俸禄送给穷亲戚。离京返乡时,两袖清风,宦囊萧然,只得变卖朝廷赏赐的银马鞍充作路费。 蔡辟 蔡开弟,蔡珏、蔡理从侄子,莆田县人。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登进士第,官授太学博士,改升为国子监丞。 蔡枢 字子应,蔡襄之曾孙、蔡传次子。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村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蔡枢与叔父蔡伸同科进士。历任朝散郎、尚书职方员外郎、赠朝请大夫等职。 蔡枢担任西京(河南府)提举学司时,御史常安民被牵进元祐党人案中,许多人都疏远常,只有蔡枢崇敬常的品格,仍把常当作师长看待,往来密切。蔡枢主管湖南学务时,认识教书人张所。一次,蔡请张为国推荐贤能。张说:“刘安世是个人才”。蔡枢吃惊地说:“刘安世是著名的元祐党。多年来朝庭禁锢元祐党,有谁说话或作文章稍似他们的,就要被刑罚。你一个教书人,竟敢如此主持公论,实为可敬。”于是,蔡枢大胆地向朝廷推荐张所,后来张所成为宋廷名臣。 蔡枢45岁时辞官还乡。他说:“吾父辞官时还不到我这年龄,现在国家多事,急需人才,我怎能无功而贪食朝廷俸禄!”辞官后,他到仙游县象溪山区隐居,为居室题曰:“世稳堂”。后来,有个统兵将帅引荐蔡担任谏议官,蔡枢写信辞谢绝。 蔡楙 字坚,系蔡襄曾孙。传之三子,兴化军仙游县清泽亭人。宋靖康元年(1126年),蔡楙以其父荫补会昌县尉。上任数月,当地爆发农民起义。蔡楙率领兵卒数千人与农民军奋战,因宋朝兵备松驰,没有战斗力,官府的乌合之众不敌农民军。官兵溃败,蔡楙阵亡。事后,宋廷追赠蔡楙为承事郎官。 蔡楙博学多才,精于诗学善于书法。其楷书端庄俊逸,行书温淳婉媚,与蔡襄、蔡京、陈谠并称宋代仙游四大书法大家。蔡楙家藏其曾祖父蔡襄墨迹,时常学习,深得其妙。摹仿蔡襄墨迹,惟妙惟肖,莫辨真假。当时闽中碑石刻字多出于其手迹。蔡楙亦善诗,其佳句如“竹静深溜月,花多为瓣香”、“曙分林影外,春尽雨声中”等。 蔡成 字朝器,系蔡元礼之子,龙图阁学士蔡佃之孙,为海南省蔡氏始祖。成公原随父、祖居浙右,幼年读书勤奋,性格耿直,南宋绍兴年间,(1131-4461年)成公中举后承叔祖蔡伸荫泽,任仙游县主簿、宣教郎,迁建安知县,改建宁府通判,升户部给事中阁门纲使,在任期间,清政廉明,刚直不阿,誉有先祖遗风。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权臣汤思退对金屈辱求和,蔡成义胆忠肝,正气凛然,也上书斥责汤思退误国行为,被汤在皇帝面前诈词陷害,罢官流放海南,严令“永不允回”闽浙老家。蔡成过琼时,没带家眷,正当四十一、二岁,年富力强。儿子蔡广、蔡度年纪尚少,成公不让儿子索然无辜陪他到琼蛮荒地受苦,让夫人周氏在仙游培养儿子。 蔡成公的后半生是在海南渡过,他为人忠诚刚正,心嗜经书,教授乡里子弟,躬耕叠里田园,传播大陆的先进文化的技术,为海南的开发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成公过琼后续娶邱氏,但无传,年老时生活维艰,长子蔡广鉴于后嗣仙甫洪甫已长大成人,便辞官过琼,服侍老人终老。蔡广到琼后,续娶周氏,生一子叫仲甫,称统率,从此,海南蔡氏繁衍发展。 蔡戡(1140-?) 字定夫,系蔡襄玄孙蔡湍之子。兴化军仙游县连江里清泽亭人。乾道二年(1166年)登进士第,乾道七年(1171年),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乾道八年(1172年),知江阴军。淳熙十年(1183年)后,历任淮东总领、湖广总领,知明州、司农卿兼知临安府、户部侍郎。庆元元年(1195年),帅豫章。 蔡戡在广东任知州及知临安府时,实行了一系列利民措施,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蔡戡生性洒脱,素不与奸佞为伍。韩侂胄掌权后,蔡戡便告老返乡。 蔡戡学识渊博,卓有才华,著有《易注解说》4卷、《贞观谏录》2卷、《定斋集》40卷,以及《鸡肋篇》《典故类说》《名臣懿范》《忠惠年谱》《白乐天年谱》等著作。其中《定斋集》辑入《永乐大典》。 有首《国耻民忧千古恨》诗曰:“自古东南第一山,于今无异玉门关。乱云衰草苍茫外,赤县神州指顾间。击楫何人酬壮志,恁阑终日惨愁颜。中原父老应遗恨,祇见毡车岁往还”。作者追思群雄逐鹿的时代,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怀。 蔡师言 蔡枢孙,蔡頔长子,莆田县人。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登进士第。官授汀州知州。 蔡德言 蔡襄六世孙,頔公三子,居莆田县城郊蔡宅村。宋淳祐十年(1250年),特奏名。 蔡广 字业父,蔡成长子,用元公十一世孙,淳熙八年(1181年)被推荐为上舍释褐,官将仕郎,建阳监税,南流知县,蔡广事亲至孝,父成公弹劾奸相汤思退不遂,被贬到海南琼海,至父年事高时,因遭贬不得返乡,成了孤寡老人,蔡广便毅然辞去建阳监税官职,南下琼海侍奉父亲。蔡广在莆已传二子,仙甫、洪甫,(其后裔在今东海镇东沙、东蔡(蔡厝),西厝、东坑等村庄,开科发展。)蔡广到了海南续娶周氏,又传一子,名曰仲(忠)甫,官衔统率。据海南《蔡氏族谱》记载,海南蔡氏后裔已发展近10万人。 蔡度 讳度,字行父,成公次子,用元公十一世孙,莆阳东沙始祖。公约出生于南宋高宗未年至孝宗初年,幼年就读于家学私塾,隐居不仕,为南宋处士。父蔡成,仙邑主簿,因避祸将家移居仙游何岭山区之东——甫阳。约在南宁光宗至宁宗初年,中年度公,决定分迁下山,并卜择背山靠海的莆田龙川东沙。在此艰苦创业。度公为人豪爽,对人广施善缘。勤修家业,扎下根基。以过几代人的艰苦开拓,繁衍生息,开科发展至第17世(代)即成为3个房系,至今历800余年,各房传衍至42世不等,人口达数万人,成为莆阳蔡襄家族后裔最大的聚居地。 蔡规甫 规甫又名盘溪,忠惠公蔡襄七世孙,谅公次子。出生于莆田城南蔡宅,历任惠安、古田知县,后升潮州、连州通判、潮州知府。生平博学好古,仁慈正大,居官廉介,施德政,有政声,受民拥戴。有祖遗风,训子孙以清白之语,与宗弟渤甚友爱,徙汤沐之莆邑而居于潮。志趣雅逸。中年休官。《澄海县志》载:“规甫居于闢望时,逢陆秀夫贬黜潮州,安置闢望司。他把陆秀夫留居家中,朝夕相处,披肝沥胆,忧心国事,他的儿子蔡济又名丰湖,受读于陆秀夫,后来出仕,也颇有建树。” 公终承议郎享年65岁,卒于家中。 蔡福林 宋,莆田桃李园人,忠君爱国。帝昺南渡时幸闽,护驾莅粤,受封水师都督,后择居潮安福庆。 蔡荔娘 蔡荔娘是枫亭蔡曰中的女儿,好学能文。南宋末,元兵功陷临安进迫福州,陆秀夫奉帝昺及杨太后驻枫亭,因陆秀夫元配无生育,太后乃命蔡荔娘为陆秀夫次室。不久陆秀夫为左丞相,将航海去崖山时,荔娘已怀孕,太后乃命留枫亭,以后生了男孩报闻。太后命名叫陆剑,令居枫亭等待会聚。可是不久崖山之难,陆秀夫驱全家入海。自己背帝昺跨海殉国。荔娘得讯痛不欲生,因念抚养小孩是大事。乃用陆秀夫别时衣冠招魂以葬,自作悼词《诔相公词》,语极悲痛。 元初,社会不安,荔娘带着小孩到处迁徙隐匿。元元贞二年(1296年)八月,元朝命宣抚李文虎访查陆秀夫之子,要给官聘用。陆剑遵母命辞聘,写一首诗道谢。文虎不能勉强,只好作罢。子孙都遵命不仕元朝。到六世孙陆昭,才在明朝户部任职,历官谏议,就请于朝廷,给荔娘以旌表。 蔡端 行大一,讳端,字公正,号心一。希贤公长子,历官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特勅巡夷陵州,妣郑氏,诰制安人,墓在南庄山,传二子:崇一、孟,崇二、肃。崇二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十六姓授御奉勅,出使中山国(日本冲绳岛),为入琉始祖。 蔡阳 莆田功建里人,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布政司乡试中式举人官广东河源训导。 蔡亮 字孟浮,义井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举人。官授教谕,升庆远府教授。 蔡应元 字有资,莆田县人,明正统六年(1441年),兴化府学贡举选材,官受广东潮阳县丞,升钱塘知县。 蔡琯 北高渡边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中举人,官浦江县学训导。 蔡瓒 字宗重,琯之从弟,北高渡边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中举人,官建德县学教谕。 蔡元美(?-1497) 蔡添,字元美,号古愚。明成化五年(1469年)举进士,遴选任行人司行人,因勤政廉洁,政绩显赫,敕进阶修职郎。据蔡氏族谱载:明宪宗皇帝圣旨敕曰:“……尔行人司行人蔡元美,发身贤科,擢居是职,历年既久,克效勤劳,宜锡宠命,以示褒显,是用进尔阶修职郎锡之敕命,以为尔荣。”弘治元年(1488年)升授朝列大夫、工部水衡司员外郎。五年膺诰赠其父蔡懋(字则勉、号紫桥)为奉直大夫,工部屯田清吏司员外郎,表彰其训子成名之功;又诰赠其嫡母黄氏、生母林氏、妻吴氏为宜人。后升两淮都转运盐使。升两淮盐运同知,《兴化府志》载:蔡元美,“为人不立轸畦,简于世故,以病投牒归。”蔡元美还训民科学,钦誉乡里,“行人公吃鲎”的故事至今流传民间成为美谈。 弘治十年(1497年)五月初七,蔡元美病卒于家,葬于浮山东麓,由当时与他交往很深的户部尚书东园郑纪为其撰写墓志铭。 行人公蔡元美的后裔居东海镇东沙、厝前、大埔等村,有一万多人,还有迁徙澄海市和海南、广东、浙江、江西各地,有的旅居东南亚和港澳台。如今蔡氏元美后裔大门联均赞美的功绩,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举行祭祀仪式,还组织踩街和演戏等活动,弘扬祖德。 蔡信 字曰睿,北高渡边人,明成化元年(1465年)中举人,琯、瓒、群从,官叶县学教谕。 蔡大宣 信之从弟北高渡边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中举,官晋宁州同知。 蔡端 字思绎,平海人,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平海卫学贡举,任于潜县学训导。 蔡廷春 字载阳,莆田县人,儒士,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兴化府学贡举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官授长阳知县。 蔡惟博 惟愽大约生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四月十九日是“忌日”。世居泉州府同安县西门外大池顶。任湖南益阳知县。崇祯九年(1636年)避乱居兴化府莆田县武化兴教里沁后村,为沁后村蔡氏始祖。逝世后葬北埕山。 蔡添略 莆田县人。清代以武科试考取,擢高廉雷总兵。 蔡宽 莆田县人,清代以武科选材,考任广东水师游击将军。其曾祖父蔡廷义以蔡宽贵,赠左都督;其祖父蔡明鼎以蔡宽贵,赠左都督;其父蔡兆睿以蔡宽贵,赠左都督。 蔡挺起(1905-?) 城厢区东海镇东港人,男,中将军衔。黄埔军校学员。1924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1945年参加收复台湾后,长期担任台湾军界要职,退休前任台北军分区司令员。 蔡春水(1909-1976年) 蔡春水出生于今城厢区东海镇西厝村,男。1934年2月参加革命,1938年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法处战地指挥,是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法处警卫排长。1941年起,任江苏省高邮县天高办事处金库主任。1942年起任新四军二师交通站站长,11月任二师合作社经理。1944年2月,任新四军二师招待所所长。1948年9月起,任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直属一所行政所长。1949年3月,任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三五军医疗行政队长、解训大队长等。1951年3月转任华东空军福州航空基地管理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离休,1976年病逝。 蔡文焕 号炳斋,化名郑五,笔名起庸、微尘等。男,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人。1930年在福建省立二高读书时参加革命,负责地下交通站工作。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互济会莆田临时县总主任、莆田中心县部主任。期间,为支持重建莆田红军游击队,向家庭筹集巨资上交党组织购买武器。1934年月,中共莆田地方组织被破坏后,赴上海正风文学院就学,参加沈钧儒等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工作,兼任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办的《中国农村》杂志编辑。1937年底调回莆田,先后任莆田县委委员、莆田中心县委委员、主要负责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7月中共闽南(中)特委成立后,历任特委委员、副书记,先后在莆田、长乐、仙游、永泰等地开展抗日工作。1945年6月奉中共福建省委之命,率小分队前往湄洲岛通知闽中游击队撤回游击区。由于隐蔽在海上的游击队已经暴露,小分队便顺风南下,在晋江科任登陆隐蔽,不幸被当地自卫队围捕,关押至1947年被杀害。 蔡先镳(1912-1946年) 别名蔡英,号松峰。男,今城厢区东海镇西厝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中共莆田地方组织委派,以家庭为据点,借行医为名,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群众开展抗税抗租斗争,在“东沙惨案”中,他带领群众武装抵抗国民党省防军何显祖部进攻。1932年9月起任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委员。1936年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闽中游击区的清剿,他带领游击小分队袭击驻福厦路的长岭国民党保安队,取得了胜利。1937年9月闽中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师独立大队,他任副官。1938年4月,闽中游击队编入新四军,赴皖南抗日,他随军北上。1940年从江西辗转回莆田,继续开展革命斗争。1941年11月根据上级指示,他打入伪军内部担任副官。1945年4月,蔡先镳因叛徒出卖在华亭牺牲,头颅被悬挂在莆田城里古谯楼示众,时年33岁。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蔡光周(1916.12-1993.1) 涵江区大洋乡人,男,194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46年1月参加革命。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福州工委会书记,闽中游击队服务团团长,闽清游击队政委。建国初期,历任福建省盐务局副局长,省财政厅会计科科长,省计划局办公室主任,省计划委员会综合处副处长。1958年后,历任省冶金工业厅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省计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省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75年11月后,历任省化工局副局长,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983年3月离休。1993年1月病逝。 蔡善平(1921.11月-1996.2月) 男,莆男市城厢区华亭镇郊尾村人。1949年7月毕业于福建省东山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土木工程学会会员。1958年7月至1996年10月为南平市建设局市政建设股股长,兼任南平市建筑工会主席,兼任南平市建筑研究所所长。1966年10月任南平市房地产管理处主任。1969年2月任南平市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站委员会主任。1970年2月任南平市基建科科长,1973年12月至1976年10月任南平市政府修建公路指挥部指挥。1977年4月调至南平市政府行政科负责机关基建工作。于1987年2月在南平市政府行政科退休,1996年2月病逝。 蔡永靖(1925.4-1993.4) 仙游县榜头镇坝下村人。男,195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卫仲乐、贺渌汀,专修琵琶与二胡专业。在福建师范学院参加筹建师大艺术系,任讲师,主讲琵琶琴、二胡两门课程,1956年聘任副教授,同年全国文艺会演,他为福建省的代表团成员赴京,受到周思来总理接见。1961年调到省文化厅,负责戏曲创作与音乐设计。1970年下放回家,创办“钟声乐器厂”(由贺渌汀题写厂名),生产大提琴、小提琴、二胡等多种乐器,畅销北京、上海等地。1975年调回省艺校任教。1982年开始从事全国戏曲誌的编写工作,任全国戏曲誌的编委、兼任《福建卷》主编,指导编写福建省的戏曲誌,成绩突出,于2005年12月受福建省文化厅表彰,主要事迹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其证书上有黄华、卢嘉锡、曹禺、冰心、启功等专家、学者签名。1993年4月病逝。 蔡来盛(1926-2006年) 仙游县枫亭镇辉煌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于台湾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建国初任晋江专署支前科科长,后任诏安县农业局副局长、仙游县农业局副局长兼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1984年任仙游县政协副主席。1988年离休后任首届莆田市蔡襄学术研究会副会长,为蔡襄学术研究和建设蔡襄陵园作出贡献,2006年病逝。 蔡伯贽(1928-1992年) 仙游县龙华镇墘头新厝村人,男,高中肄业。1949年9月参加人民解放军第29军后勤工作队,参加解放厦门的战地后勤工作。次年年底调任师后勤部会计,改为水兵师后,部队移防马尾、浙江平湖。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1959年加入共产党,1960年晋升中尉,1964年转业浙江平湖交通局担任保卫股长。1985年6月组织部批准离职休养,享受县(处)级政治生活待遇,于1992年病逝。 蔡树杞(1930-1990年) 仙游县龙华镇墘头新厝村人,男,慕陶中学高中肄业。1949年10月参加福建军区卫生学校,次年分配在第十兵团后勤政治部管理科,历任科员、干事,后调福州兵役局、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任干事。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罗源等县任武装部部长、政委,参加县革委会三结合为领导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任福清县人武部部长(正团职、行政16级),后转业福州市(福清)某机械总厂任厂长,鞠躬尽力,于1990年病逝。 蔡安生(1929-1993年) 梧塘沁后过山人,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初在齐齐哈尔铁路车辆厂工作。1982年调北京铁道部车辆局,任高级工程师。有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成果受推广,受过铁道部奖励。1993年逝世。 蔡文福(1929-1993年) 城厢区东海镇西厝村人,1929年出生,男,1949年由华东军政大学福州军区一期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师农运干事,在部队期间,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一次。1957年转业,任黑龙江淮北农业大学系主任。1972年,调回福建省福州市任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82年,负责筹建福州市电视大学,并任负责人。1989年退休。退休后被聘为福建省文史馆柯蔡姓氏研究员,任福建省柯蔡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闽台柯蔡宗亲理事会福建总联系人,1993年逝世。蔡文福先生是福建省研究蔡襄及组织研究蔡襄文化的积极分子,为继承与宏扬蔡襄文化作出贡献。 蔡秋辉(1922-1989年) 涵江梧塘沁后旧蔡人,1954年毕业于博文商业职业学校,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班长、排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转业至省轻工业厅技工学校工作。1961年回乡,先后担任沁后村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大队长、梧塘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等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创办梧塘鞋革厂,1958年又创办莆田振兴鞋革厂,生产各类鞋200多个品种,出口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2亿元,税利520余万元,成为莆田创汇大户。1988年,他与台商合资创办荔丰鞋来有限公司,尔后又组建荔辉鞋业有限公司,年产值1.5亿元,,创税利1600余万元。1989年5月病逝。 蔡忠平(1948.8-2009.40) 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人,男,中共党员,哈尔滨军事学院肄业,中共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特约记者、新疆经济报新闻中心主任、《关贸•知识•信息》杂志社总编辑。1993年起先后任福建经济报采编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办公室主任。福建科技报副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全国科技报刊优秀作品评委,新疆法学会会员,福建社会学会理事,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新华社通稿》《中新社新闻稿》《瞭望》《半月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文汇报》《世界日报》《澳门日报》等国家级及省级报刊发表各类新闻作品、论文近千件,有50多篇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二、三等奖,多次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优秀新闻工作者”,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扶贫奔小康”先进个人,2009年4月病逝。 蔡桂元(1950.4-1995年) 城厢区东海镇大埔村人,男,中共党员,工程师,莆田市人大代表。1996年毕业于东沙中学,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从事路桥工程建筑行业,事业有成后,先后捐款建设莆田一中教育楼、莆田市医院、大埔小学等公益事业计人民币100多万元。1995年病逝。 蔡文懋(1953-2004.6)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人。男,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毕业于福建省委党校大专班。1971年2月参加工作。工作后历任福建生产建设兵团12团战士、干事,南平市委宣传部干事,建阳地委组织部干事。1983年10月起任顺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顺昌县洋口镇党委书记。1989年起任仙游县委副书记。1990年5月起任莆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1992年10月起任仙游县委书记。曾为修建蔡襄陵园做出贡献。1997年11月起任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2004年6月逝世。
评论
全部评论

0.0909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