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陈氏文化闽台—陈氏将军派
陈氏文化闽台—陈氏将军派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401  评论:

浚仪支派固始陈氏:楚灭陈后,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次子全温,避难于晋,以陈为姓,史称陈全温。后晋卿公孙路麾推荐他到魏国,担任浚仪大夫(即今河南开封县西北)。陈全温这一支在浚仪发展壮大,成为浚仪支派。全温谥文子,传九世到陈武,已是秦汉之间,陈武投同宗陈平部下,屡立战功,封棘津侯。传十一世陈鱼,任江王太傅。鱼生公望,为汉武帝春秋博士。浚仪陈氏后裔传至东汉时,有陈孟琏,为固始侯相,迁居固始,葬浮光山,遂为固始陈氏开基祖。固始陈氏到了唐代,开始南迁入闽,后裔出了“开漳圣王”陈元光。这一脉在东南发展,陈氏渡海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陈姓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之誉。

唐朝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设立漳州行政区,也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那个时代批准成立的。最先是称漳州府治,后改称漳州郡、府等,距今已经有1317个年头了。 唐朝时代的的漳州土著先民,都是少数民族,史称“蛮獠”,学者们认为是现代畲族人的始祖或其中的一支。 当时,“蛮獠”族人分布在现在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以至广东的汕头、潮州一带,人多势众。他们人居深山,刀耕火种、捕猎为生。 “蛮獠”人天性强悍,不服外族,不服王法,他们自给自足,敢于公然反抗朝庭。 在此之前的历代中央王朝军队鞭长莫及,都无力统治此地,只能偏守现在的漳州郊区江东桥一带,沿着九龙江“阻江为险,插柳为营。” 用现代的话说,是中央政权暂时管不了八闽大地,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统一。

公元669年,唐高宗皇帝为了平定东南,巩固边疆,特派“归德将军”陈政,率兵前来镇压漳州的“蛮獠叛乱”。 陈政是河南光州人,现河南信阳地区固始县。他带着儿子陈元光,率领本部河南籍陈氏府兵,连同108个军姓的士兵,千里迢迢奔袭而来。 当地的“蛮獠”族人闻风而动,他们也组织队伍,采取武装对抗的办法,公开“宣战”。 唐军付出极大代价后,始稍占上风,立足深入后,驻扎于现在漳州的云霄、漳浦县一带。 公元677年,陈政将军为“蛮獠”族人伏杀身亡,其子陈元光世袭父职为将军,统领兵权。 年青一代的思路和想法,往往和老一辈人略有不同。 目光远大的陈元光审时度势,改变了原先唐朝军队的单纯军事观点,他采取全军“屯兵落籍、定点招抚和文武并进”等办法,分化对手,稳扎稳打。 陈元光与父亲两代人经过17年的奋斗,“平蛮”大见成效,终于稳定了漳州全境。 “屯兵落籍”政策就是军队驻扎下来,战士可以在当地娶亲定居,“登记户口”,以此避免厌战情绪,以利军队坚持一边生产生活,一边进攻守卫,打持久仗。 “定点招抚”就是对“蛮獠”部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对势力强的,先指定范围招安,以此分化统战方式,来扩大和巩固政权。 “文武并进”,用排球术语比喻,大概就是“打吊结合”,以文化围剿与军事进攻交叉进行,用中原文化渗透,以军队武力高压,双管齐下。 如此看来,陈元光确实是一代胜过一代,他的新思路新政策终于感化征服了当地人,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统一大业。 按史书上的权威说法:是唐军将士屯兵落籍与“蛮獠”族人通婚杂居,促进了民族融合同化,并且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促进了漳州开发。“蛮”的闽南读音与“闽”相同,这也是福建简称为“闽”的来历。 但是,漳州的民间“讲古仙”,即说书人的观点有所不同,他们仍然坚持说是“唐军杀尽蛮獠族男人,仅留下蛮獠族女人许配将士为妻。” “讲古仙”的证据自然不足为证,但是,有一点和专家考证的是相同的:即现在漳州人讲的语言闽南话,就是当时的唐朝军队带来的官方语言中原话,以闽南话朗诵《唐诗三百首》,百分之百的对仗押韵和平仄严谨。现代专家把闽南话称作是“中原古音”。 “蛮獠”族人为本民族的根本利益,敢于反抗外族汉人的进入,这一点无可厚非。唐朝军队志在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陈政、 陈元光两代人及中原将士们平定边疆、开发漳州,促进民族繁荣统一,历史评定是功在中华,利在千秋。 不过是,“蛮獠”的语言和文字都没能传下来。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那么,这个民族就算是永远消失了。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少数民族首领率众潜伏于岳山(地处云霄县),元光不备,带轻骑入山,受蓝奉高偷袭中箭受伤,终因伤重不治,时年55岁。之后,其子陈垧(三世94)、孙陈酆(四世95)、曾孙陈谟(五世96)、玄孙陈则(六世97)共五代担任漳州军政长官,历时一百余年,使闽南这片广袤千里荒徼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历朝历代封赠有嘉,南宋高宗追封一门七世及开漳将士,追封曾祖陈果仁为忠烈王、祖陈叔犊(克耕)为济美嘉庆侯、父陈政为衽昌开祚祜侯;追封陈元光为开漳州主圣王、谥忠毅文惠王、荫封子陈垧为昭贶通感文英公、孙陈酆为昭素袭美忠正武英侯、曾孙陈咏为昭仁诩德侯、陈谟为昭义诩忠侯,陈于为昭信翊顺侯。其后裔定居于漳郡诸邑,蕃衍播迁,成为闽南、粤东、浙南、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一大望族。陈政、陈元光父子被尊奉为开漳始祖,衍派子孙称为开漳(北庙、北陈、开漳圣王)派。

陈元光的事迹在唐代史书中没有记载,但在福建民间却广为流传,民间百姓都将陈元光尊奉为神。因为是他使落后的漳、潮地带开始接受文明的洗礼,他和自己率领的5600名府兵、123员将校合共58姓,都留了下来,成为漳、潮百姓的成员,这些人便是我们今天闽南和粤东许多姓氏的开基祖先,是潮州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政、陈元光被称为“陈氏开闽始祖”,也是潮汕大部分陈姓人氏的共同祖先。至宋代,陈元光的功绩才受到朝廷重视,被封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祟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在,香火之盛大,不亚于国内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台湾宜兰县礁溪乡集惠庙里的一副对联,以颂“开漳圣王”陈元光:集五八姓军,开拓漳州成沃土; 惠万千赤子,分灵鹤岭振威风。

如今,漳州人称唐朝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市区建设有一条横跨南北的“元光路”作为纪念。各县区到处有历代修复完好的、纪念陈元光将军的威惠庙,香火十分兴旺。 陈元光的后裔们遍布福建、广东、台湾仍至全世界。在漳州市区近郊的浦南镇,陈元光的坟墓尚在。陈元光的后裔们至今仍然按照古例顺序,轮流派村民守墓看坟,千百年来不曾断过。 更加奇特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当时亲自为陈元光画过的一张工笔画像,至今图样依然存留在墓地的看守屋里,神情凛然,十分生动。

评论
全部评论

0.13060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