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东汉崔氏家族世系
东汉崔氏家族世系
2015-11-22 15:25:36 来源:
编辑:xuemenjun
点赞:  点击:18  评论:
东汉崔氏家族世系及地望的考辨 作者:吴桂美 摘要:世系、地望研究是我们进行家族文学研究的一个基础。东汉崔氏家族作为东汉文 坛上较为著名的一个文学世家,古人直至今人对其世系、地望的记载就存在着互有抵牾、语 焉不详、甚至误解的情况。笔者将近几年剔抉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思索陈述以下,供学术界同 行参考。 关键词:东汉;崔氏家族;世系;地望 中图分类号:K234.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1-0081-03 崔篆、崔骃、崔瑗、崔琦、崔寔为代表的崔氏家族是东汉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一个文学 世家。 它前后四代相传, 历经整个东汉王朝, 东汉后该家族仍出现了不少的经学家和文学家, 家族文化性的延续之长在文学史上颇为少见。 其家族成员在辞赋、 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 的文学成就,《后汉书》评为“崔为文宗、世禅雕龙”。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家族,历代 学者却关注不够,研究甚少。尤其是作为一个家族,古人直至今人对崔氏家族世系、地望的 记载或语焉不详, 或互有抵牾, 或存在误解。 世系、 地望的研究是崔氏家族研究的一个基础, 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格外关注。 笔者不揣浅陋, 将近几年剔抉的资料和相关思索梳理出来, 供学术界参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指正。 一、崔氏家族成员的世系 崔,为春秋时齐邑。《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齐崔杼生成及强而寡……崔成有疾 而废之,而立明。 成请老于崔,崔子许之。” 杜预注云:“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 (崔) 成欲居崔邑以终老”。 崔氏城, 其地在今山东章丘县西北。 故今本 《中文大辞典》 亦称: “崔, 春秋齐邑名,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崔氏城,因封为姓。 ” 崔氏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据《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以下简称《世系表》) 载:“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於崔,遂为崔氏。” 据此,可知崔 氏当源自西周时齐太公吕尚之后齐丁公吕伋。《史记· 齐太公世家》云:“盖太公之卒百有余 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 乙公立,其兄弟季子则居於崔,号称崔氏。季 子之后,崔氏世代相传,分支繁衍。 入春秋,崔氏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地位。 《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上载有崔氏八世孙 崔夭夏四月戊辰,在晋楚之战中,与晋侯、宋公、齐国归父、秦小子慦驻军于城濮之事,崔 夭为齐桓公时大夫。 襄公二十七年载有崔夭后人崔杼之事,崔杼为齐正卿,曾任惠、 顷、灵、 庄公时卿大夫。崔杼弑齐庄公,又杀害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一史实的太史二人,齐国自宣公 以后经历的几场内乱也都与崔杼有着联系, 可见至崔杼之时, 崔氏在齐国已经很有名位和势 力了。 经春秋、战国,到汉代,崔氏就已发展成一个很有名望的大姓家族,正所谓“崔氏显 人,西汉代有”。 根据《世系表》的记载,以所要研究的崔氏为中心可以构建一个简要的世 系表情况。世系是指一姓世代相传的统系,了解一个家族的世系,对我们研究这个家族的传 承具有一定意义。 《世系表》曰:“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孙夭生杼,为齐 正卿。生子成、子明、子强,皆为庆封所杀。子明奔鲁,生良,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 封东莱侯。二子:业、仲牟。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 又:“博陵安平崔氏: 仲牟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生舒,汉四郡太 守。二子:发、篆。篆,郡文学,生毅。毅生骃,字亭伯,长岑长。二子:盘、寔。盘生烈, 后汉太尉、城门校尉。生钧,字州平,西河太守。” 又:“大房崔氏:骃少子寔,字子真, 后汉尚书,生皓。皓生质。” 欧阳修撰写《新唐书》的时代距盛行牒谱的唐朝不远,《世系表》又是以见到的牒谱为 依据, 因此, 上面关于崔氏的世系记载应该与历史基本符合。 但是从中却发现了一个小问题。 从上面所列《世系表》的记载可知, 《新唐书》认为崔骃和崔寔是父子关系。而《后汉书· 崔 骃列传》载:“(骃)永元四年,卒于家。中子瑗,……”,又“(瑗)临终,顾命子寔曰:?夫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於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其赗赠 之物,羊豕之奠,一不得受。?寔奉遗令,遂葬洛阳。”范晔在《后汉书》中认为崔骃生崔瑗, 而崔瑗生崔寔。两书记载显然产生了矛盾,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笔者认为 范晔生于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对家族谱系应当格外重视和了解,他对崔骃、崔瑗和崔寔 的记载又与《文心雕龙》中的相关资料符合;另一方面《世系表》没有崔瑗的记载,而崔瑗 在后汉历史上又是确有其人的,由此我们可推定《世系表》对崔骃、崔寔的关系记载有误, 中间错漏了一辈人崔瑗。这是我们在看《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 《世系表》见证了崔氏源远流长的历史,从《世系表》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崔氏从产生 到西汉,家族人丁兴旺,并且出现了不少官宦名流,如崔夭、崔杼、崔意如、崔业、崔朝、 崔舒、崔发、崔篆都曾出仕为官,这就为崔氏在东汉一跃成为一个高门大族打下了一定的基 础。 二、崔氏家族成员的地望: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辨析 郑樵《通志· 氏族略》曰:“三代以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句话原意是为了说明自三代以后,姓氏既合而为一,从姓氏上分不出贵贱来,就只能用姓 氏来区别婚姻,以解释“同姓不婚”的习俗。但是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自三代以后,一个姓氏 逐渐分支繁衍,不再聚居一地,而分散到不同的地方,世居于一地并为当地所仰望,就形成 郡望,也就形成了一个姓氏以地名区分的不同支脉。 根椐《世系表》记载,崔氏世为大宗,又可分为不同的支系,“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郑 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 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 宋代《广韵》也说崔氏出清河、 博陵二望。又据《姓氏词典· 崔姓》下引《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语“崔氏城遗址在今山东朝阳 县西北。郡望:清河、博陵。” 可见崔氏在历史的分支繁衍中,经过不断分化或迁徙,形成 了不同的支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有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从上述列表及《世系表》对崔氏十 房源流发展的记载可知, 崔氏至少在秦时崔意如一代已开始分流。 其子崔业世袭了他的东莱 侯封号,居清河东武城,后称清河崔氏。据《世系表二下》载:“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 清河东武城。 生太常信侯昱。 ……忠生散骑常侍泰。 泰字世荣, 始居歈县。 二子: 景。 恪、 …… 生尉,自宋奔后魏,居荥阳,号郑州崔氏。”“许州鄢陵房:尉少子,居鄢陵。”“南祖崔氏: 泰少子景,字子成,淮阳太守。……瑜生逞,字叔祖。……伯基八世孙密。密二子:霸、 琰。……”“清河大房:逞少子諲,宋青、冀二州刺史。生灵和,宋员外散骑常侍。生后魏赠 清河太守宗伯。生休、寅。休号大房。”“清河小房:寅字敬礼,后魏太子舍人,乐安郡 守。……”“清河青州房:琰生钦。钦生京。……”由此可知郑州房,鄢陵房,南祖房,清河 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均可追溯到崔业,实际上都为清河崔氏的再分支。 而崔意如另 一子崔仲牟,即崔业之弟,则为博陵崔氏的源起。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设置。辖境相当于 今河北安平、深州、饶阳、安国等市县地。博陵郡治所为博陵县,同为东汉本初元年置,博 陵县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 清河郡,汉高帝时设置。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清阳 (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枣阳、南宫市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市、 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为崔氏家族中最大而且最为著名的两大支系。 不少学者在对崔氏家族进 行研究时就非常容易混淆这两个支系的成员。 如前辈曹道衡先生 《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研究》 一书在《从汉至西晋的几个不同地区文化状况》一节分析河朔之学(今河北及山东省北部一 带)时曾讲到: 今河北及山东省北部一带, 是北朝时代高门士族最集中的地区。 ……大抵今河北南部和 山东北部,在战国和西汉,已经是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荀卿、毛亨、毛苌、董仲舒、东方 朔都在学术文化方面有过卓越贡献。从西汉到东汉,还是人才较盛的地方。相反地战国属燕 的河北北部,在战国时的文化,就不及赵国兴盛,西汉时知名的人士,也仅有韩婴是燕人。 但到西汉末年,博陵崔篆起,崔駰等人世代相传,后来范阳卢氏又成了马融的大弟子。河北 一带的学术、文艺有一个家世相传的习惯。如清河崔氏,据《三国志· 王粲传》注引《文章 叙录》 ,讲到崔瑗、崔实(即崔寔—笔者注)都善于书法,其传统一直继续到北朝的崔浩; 范阳卢氏自卢植以后,世传礼学,直到北周的卢辩和卢诞、卢光世传礼学。所以河朔之学也 一直传授不绝。 曹先生称崔篆、崔駰为博陵崔氏,而论到清河崔氏时却又以崔駰之子崔瑗、之孙崔寔为 例, 并认为清河崔氏北朝著名人物崔浩与他们有继承关系, 显然是混淆了他们的支系和籍贯。 据《后汉书· 崔駰列传》记载“崔駰,涿郡安平人”。 《崔琦传》载“崔琦,涿郡安平人”。而“安 平县,汉置。高帝封鄂千秋为侯邑。自晋至北齐,皆为博陵郡治。”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崔篆、 崔駰、崔瑗、崔琦和崔寔都是涿郡安平人,属博陵支系。曹先生在论述东汉家族时可能忽略 了支系这个问题。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虽为崔氏家族中最大而且最为著名的两大支系, 但是两个支系的兴 起与发展却不同。博陵崔氏成名较早,西汉时该族崔朝和崔舒就已很有名,到了东汉,博陵 崔氏就已成为一个高门大族。崔篆、崔駰、崔瑗、崔琦和崔寔都曾积极活跃在政坛上,虽算 不上什么世人瞩目的显贵, 却也保持了世世为官的地位, 而且在东汉士人特重名节的氛围濡 染下,任职期间都能有所作为,颇受时人好评,而在社会上保持了较好的名望;另一方面, 这个家族又以经学闻名于世, 在东汉学术领域有着一定影响。 尤其是文学上的成就更给崔氏 带来了美誉,而得到了时人与后人的许多赞美之词。 范晔《后汉书· 崔駰传》论曰:“崔氏世 有美才,兼以沈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赞曰:“崔为文宗,世禅雕龙。”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对崔氏,特别是崔駰、崔瑗、崔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至於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 华实布濩,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 “自安和之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 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 “傅毅崔駰,光采比肩;瑗寔踵武,能世厥风者矣。杜笃贾 逵,亦有声於文,迹其有才,崔傅之末流也。” 从这些评论中我们可见崔氏家族成员在当时 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是这些原因让博陵崔氏得以长期保全并延续发展,前后几代相传, 颇为显著。 博陵崔氏在东汉以后继续发展,魏晋时期亦是显官不替。在西晋崔氏士族支系中, 《晋 书》为之立传者有博陵崔赞、崔洪,足见博陵崔氏的影响。崔赞,曾任魏吏部尚书、左仆射 等职。以雅量见称,年轻时就以清厉骨鲠著名。其子崔洪,曾任尚书左,吏部尚书等职,任 职期间举用甄明,门无私谒。而且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非常清正廉明。其孙崔廊,曾 任散骑侍郎,亦以正直称。但从北朝起,博陵崔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已开始走向衰落。 在北 魏历史上,博陵崔氏早已没有东汉时的显眼,在政界、文坛有影响力的人物也廖廖无几。仕 宦上,他们多出任地方州刺史、郡守及其掾属,进入中央政权的也只是光禄大夫等散职。虽 与东汉崔篆、崔駰等的官不显贵相似,却没有他们那么大的社会影响力。东魏、北齐时,博 陵崔氏的政治地位有所转机,涌现出了崔暹、崔季舒与崔昂这些风云人物。他们的崛起是与 东魏错综复杂的政局密切关联的, 但仕途的飞黄腾达也让他们成为东魏政权斗争、 民族矛盾 的牺牲品,结局是被杀或被流放。 与博陵崔氏相反, 与之同为崔氏两大著名支系之一的清河崔氏虽至曹魏时期崔琰、 崔林 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在北朝却人才辈出,蒸蒸日上。清河崔?曾对范阳卢元明说:“天下盛 门唯我与尔, 博崔、赵李何事者哉?” 这句话反映了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在北朝社会地位的 情况。 《魏书· 高阳王雍传》记有一事: 元妃卢氏薨后, (雍) 更纳博陵崔显妹, 甚有色宠, 欲以为妃。 世宗初以崔氏世号?东崔?, 地寒望劣,难之,久乃听许。延昌已后,多幸妓侍,近百许人,而疏异崔氏,别房幽禁,不 得关豫内政,仅给衣食而已。至乃左右无复婢使,子女欲省其母,必启闻,许乃得见。未几, 崔暴薨,多云雍殴杀之也。 地寒望劣、崔妃的悲惨遭遇都反映了博陵崔氏在北朝的衰落境地,所以有“东崔不如西 崔”之说,西崔即清河崔氏。后人号称卢、崔、郑、王为北朝四大家族,崔氏更多地是指清 河崔氏。 崔氏源远流长,支脉甚多,家族人丁兴旺,因此我们在对崔氏家族的成员进行研究时, 必须弄清楚他们各自的支系和地望,以免混淆,这是我们作家族研究的一个基础。 On Cui Family?s Lineage and Habitat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WU Gui-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 Abstract: Cui family is one of the famous literary families in the East Han Dynast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ir lineage and habitat whose recordation is too confused. Key words: East Han Dynasty; Cui family; Lineage; Habitat (责任编辑:李德山) 作者简介:吴桂美(1976-) ,女,苗族,湖北咸丰人,华南师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 向为先唐文学。
评论
全部评论

0.0849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