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湛江梁氏源流
湛江梁氏源流
2015-11-22 15:25:35 来源:
编辑:阿猛
点赞:  点击:152  评论:
湛江梁氏已有二三十万人,分布在吴川市、霞山区、开发区、雷州市等地,占湛江的人口比例约6%。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西周时,因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中国梁姓的得姓始祖。 经过几千年的迁徙繁衍,如今,梁氏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且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4.7%,占全国梁姓人口的35%。湛江梁氏聚居比较多的几条村庄是几万人的吴川兰石村、湛江市区三大梁姓村--7000多人的霞山宝满村以及6000多人的开发区龙潮村和6000多人的麻章调塾村。 调塾村梁氏的祖先是宋代咸顺年间的梁兴宗,那时他从广州调来湛江当雷州通判。梁兴宗的子孙便扎根于此,如今繁衍至吴川。 和调塾村的梁氏祖先为叔伯关系的有霞山宝满村和吴川兰石村的梁氏祖先。兰石村人的祖先是宋代赫赫有名的状元梁克家。湛江的梁氏几乎有一半是属于梁克家裔孙族群,各支派基本也有家谱载,世系清晰,可上溯到始祖康伯公。 麻章调塾村的梁方华是一个传奇人物 ●其主编《梁氏通谱》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30年前赚10多万元放弃盖房全部用于修谱 ●30年来自费花20多万元购书其中很多是珍品 “修谱土专家”梁方华的文化坚守 30年多年来,他花20多万元购书修谱,其主编《梁氏通谱》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他被誉为“修谱土专家”。 因为梁方华,《梁氏通谱》得以修缮,梁氏联系更紧密。我们也透过梁方华和他的《梁氏通谱》,认识了湛江梁氏的来龙去脉,传奇故事。 湛江梁氏聚居地,涌现出很多革命村庄、文明村庄。而兰石、调塾、甘霖是湛江梁氏最有代表性的村庄,他们为湛江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国有史,县州有志,族要有谱。族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三大文化(史、志、谱)遗产之一。谱可补志之不足,而志又可补史之不足,可见修谱工作既艰巨又光荣。”说起修谱,梁方华谈兴很浓。 梁方华祖辈三代均参加过修族谱工作,爷爷及父亲也是村里村外知名的谱牒“土专家”,梁家可谓谱牒世家。过去在特殊年代里,父亲为了保护村房族谱,冒着生命危险,趁黑夜将它用布包裹着藏在坛子里,再挖土坑深埋于院子地下。父亲的“大胆行动”,深深烙在梁方华的脑海深处,从此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自觉继承祖辈的事业中。 上个世纪60年代,梁方华从湛江市卫生学校进修后返回老家,在医疗站当起“赤脚医生”,以行医为主,半务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便又开始从事修编族谱工作。 “由于史、志、谱三者为一体,修谱知识要广泛、全面,文言文、生僻字、历史典故和渊源、民俗演变等都要精通,这样才能达到规范与专业化。”梁方华日常生活朴素,将平时积攒的钱用来购买各类书籍“充电”。 1982年,梁方华与朋友在麻章合伙做药材生意,一下子赚了10多万元,原先计划建楼房,但为了集中精力修族谱,他居然放弃了盖房,甚至干脆连生意也不做了,把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到修谱工作中。不仅如此,80年代中期时他还被村民推选为调塾村村长,但他也不愿意当,“哪有时间啊,修谱就是我的全部啊!”家里就靠自己妻子务农又要照料孩子起居读书,生活很艰苦。 因此,至今“散尽家财忙修谱,不记名利不为官”的梁方华还住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在村中的旧砖瓦平房里,连自己儿子当年结婚,梁方华也没钱支援其买新房。 但“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初走进去感觉“家徒四壁”的梁家,却有个名副其实的“黄金书屋”。梁方华小心翼翼地打开他的几个旧书柜,里面满满当当都是书!有《二十四史》、通史、各县市志、府志,大部分是工具书,可以说是一个超级“资料库”! 陪同记者一起到梁家的骆叔也是个“爱书之人”,他眼睛一下子放亮了——“哇,20世纪80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你居然收藏齐了一整套!明、清时代的《雷州府志》、《琼州府志》、《台湾府志》等影印本,你也有啊!……厉害,厉害,这些现在都是宝贝啊!” 梁方华憨厚地笑了笑,30年来,他自费总共花了20多万元来购买和收藏近万册书籍,其中很多是珍品,现在总市值可能已经逼近百万元。为了支持湛江文化建设,这些年梁方华还忍痛转让了不少珍品书给湛江市图书馆收藏。 “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回国投资或探亲寻宗,无不以家族谱为依据。近年来,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各村都盛行撰修家族谱,我算赶上好时候了!” 梁方华不单为本地村庄编写族谱,也为不同姓氏甚至外地的村庄编撰族谱,如遂溪县冷水村、大岭村、高楼村,麻章区湖光镇那柳村、麻章镇李家村、郭家村、甘霖村、调塾村、厚礼村、西厅村,东海莆僚村、调屋村及硇洲、廉江、化州、吴川各地村庄。 梁方华介绍,修族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既要忠实于现状,又要照顾各兄弟氏族村的口味。梁方华深入到各村及其他姓氏村调查了解,从中也化解各兄弟村的纠纷,使他们以和为贵化矛盾为友好。在族谱编写过程中,要实地调查考证,花很多钱收购各地村谱及雷州府志、湛江志、化州志、高州志、玉林志等作为参考学习的工具书。修谱过程中遇到资料不足,证据不完全,便不辞劳苦花费乘车到外地取证调研。梁方华为编撰族谱工作,几乎跑遍雷州半岛及粤西很多村庄。有时为了查资料找档案,顶着炎炎的烈日冒着狂风暴雨,穿越田间小道,可谓穿山过岭,如今他已扩展到广东珠三角及其他地方调查资料。 “总之,修族谱是群众的需要,是世系传承的需要,我会一直坚持干下去!”梁方华说。 湛江梁氏:多为梁克家裔孙族群 编辑 梁氏出自嬴姓,起源于东夷少昊部,伯益之后。伯益三十五世大骆生非子。再五传秦仲,西周时,因秦仲父子征讨西戎有功,周宣王封秦仲次子康在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附近),建立梁国,立为国君,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梁伯的后代遂以国为氏,称梁姓,康伯也就成为中国梁姓的得姓始祖。 经过几千年的迁徙繁衍,如今,梁氏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且以广东为多,约占全省人口的4.7%,占全国梁姓人口的35%。湛江梁氏聚居比较多的几条村庄是几万人的吴川兰石村、7000多人的霞山宝满村以及6000多人的开发区龙潮村和6000多人的调塾村。 调塾村梁氏的祖先是宋代咸顺年间的梁兴宗,那时他从广州调来湛江当雷州通判。梁兴宗的子孙便扎根于此,如今繁衍至吴川。 和调塾村的梁氏祖先为叔伯关系的有霞山宝满村和吴川兰石村的梁氏祖先。兰石村人的祖先是宋代赫赫有名的状元梁克家。湛江的梁氏几乎有一半是属于梁克家裔孙族群,各支派基本也有家谱载,世系清晰,可上溯到始祖康伯公。 如今,湛江梁氏已有二三十万人,分布在吴川市、霞山区、开发区、雷州市等地,占湛江的人口比例约6%。 3兰石:文化氛围浓厚的大村庄 编辑 湛江吴川兰石镇兰石村是少有的村镇同名的村落,已有800多年历史,现有几万村民,讲雷州话,九成人都是梁氏。兰石村梁氏的祖先,就是梁克家。 梁克家是福建晋江人,被封为仪国公,其裔孟坚率众入粤开基繁衍。梁克家的次子梁信,又名讷言,岁进士,于淳熙年间由闽入粤任茂名县县丞,任满卜后居梅菉东楼堡,古高凉郡属地的茂名县有安定梁氏讷言一族,讷言公是始祖,克家公为太祖。至四世尚高公迁居现吴川市兰石镇兰石村,形成了兰石为主体的梁氏讷言一族。 其后从兰石发祥向外繁衍的人越来越多,聚居而成村落者遍及三省(粤、桂、琼),而子孙外出者遍及全国各地,旅居世界10多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现全族有数十万人,因而高凉兰石梁氏声名远播,至今已有八百多年了。 兰石村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村庄,2007年被评为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兰石村的老人们成立了兰石诗社、兰石曲艺社等文艺团体,社员上百人。 在兰石文化公园不远的东面,是一条古色古香的“及第巷”,巷内有四大府第:侍卫府(科甲第)、亚元府(亚元第)、进士府(进士府)和时敏府(拔元第)。其中时敏府还出了三位贡生、三位烈士、一位国民党中央监察员,有“双三一员”之美誉。 除四大府第外,该村古时还有享誉四邻的三大书房:强善斋、生春池馆和宪犀学馆,皆由贡生执教。因它所招的学生均是具一定古典文学基础而来“淬火”的士子,可以与“书院”相提并论,属封建时代较高等的学府。 4调塾:革命老村风雨800多年 调塾村梁氏大宗分居几十条村庄几万人,调塾村邻村江门坡村、古河村、古河村仔和坡塘圩也是调塾村梁氏大宗分居成村庄,调塾村800多年历史,解放前的大富村,周围地主和土地最多第一村庄,调塾村现有6000多人,麻章镇人口第一大村,抗日革命老区村庄之一,是湛江三大梁姓村之一。村中有1200亩西洋塘全部是稀有的黑土可以打造湛江地热田旅游,村前东洋也有几十口塘,村中有5个神庙(玄坛庙、华光宫、南天宫、天后宫、二帝庙),一个梁氏宗祠,一个文化楼,村前有两口塘怀抱村前,有一个村牌门楼(正面写着“调塾村”三字,反面写着“古塾新风”),有一条调塾新村近邻坡塘圩,村前有颗750多年古刺桐树,村后有一座700余年梁氏石棺墓,在霞山区岑擎村村前也有调塾梁氏祖墓石棺墓近800余年,村有15个小队,有7个境(中和、中兴、资生、西安、育贤、福安、众乐境),调塾村年例元宵节是正月十八日。调塾村村庄座北向南水流东,村前村后两水相汇村前有风水塔倒塌遗迹,村似”凤地”故两凤朝阳,村后有双龙入脉迹象,“古时代第一庐山村第二平石村第三调塾村第四黄略村”,古时代人才辈出官仕近两百余名。调塾村面积9平方公里,近湛江市区海湾大桥,离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7公里,离麻章镇6公里,村后是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湖光快线”,调塾村西部是湛江商贸物流城,调塾村距湛江西站约1公里多,调塾村东边7公里是湛江市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调塾村在湛江西城新区范围之内。 麻章调塾村位于麻章区西南方向约6公里,是抗日革命老区村庄之一,是湛江三大梁姓村之一,现有600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梁姓。调塾村是一条拥有800多年历史,号称麻章镇人口第一大村的古朴村庄。村路口屹立一座古色古香的路碑,正反面清楚写着“调塾”、“古塾新风”字样,格外醒目。 调塾村有一座玄坛庙,庙里供奉一位玄坛仙。相传以前调熟一带环境恶劣,后来在神仙的帮助下,变为美丽仙境。过了不知多少万年,从北方来了梁族始祖。初来乍到,看到眼前是鱼米之乡的沃地,赶紧安营扎寨,就地开基立业至今。 湛江市第一部村志就是出自此地的《调塾村志》。这部村志历时八年艰辛编写终于在2008年问世。《调塾村志》一书的出版,填补了湛江地区农村文史的空白,也为创建特色文化村创造了有利条件。 调塾村属下有养殖场、沙场、甘蔗站等企业,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几十万元,村民主要以种植甘蔗、水稻、番薯、香蕉、蔬菜等为主,以运输业和养殖业为辅,2007年人均纯收入约2500元。调塾村成为村风淳朴、村容整洁、道路宽敞、生活富裕、民主和谐、文明礼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走进调塾,崭新的楼房一排排拔地而起,水泥路四处延伸,直至把整个村庄覆盖,新时代的农村气息非常浓郁。在这些新建筑中,夹杂着一些历史遗留的零散古建筑,造型大都很奇异。调塾还建有敬老院、卫生院、小学、菜市场等。村办有2所小学,在校学生800多人。 5甘霖:全国第一批革命老区 麻章区甘霖村也是梁氏聚居的村庄,是解放后第一批被评为革命老区的村庄之一,是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村庄。它不但是粤桂边区闻名的红色抗日根据地,也是东区的革命中心,享有“小延安”美称。 早在1898年法国殖民者入侵广州湾、侵犯麻章时,甘霖村民与黄略村民一道,高举抗法大旗。1925年,麻章领导人、末代秀才梁墨斋支持抗法运动,发动绅民捐款建石桥,后改名“寸金桥”,寓意“寸土寸金”之意,第一个“寸金桥”三个大字就是他题上去的。他还修建了遂溪桥(即现在的新桥大桥)、赤水桥、大路前桥以及麻章渔亭和遂溪七小(麻章一小)。抗战解放大革命时期,同盟会员梁德修、梁德彰等革命先驱回村传播革命火种。 1938年,在梁墨斋之子梁子端的协助下,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到甘霖利用梁氏祠堂开办农民夜校,开展宣传抗日革命活动,先后成立了抗日宣传队、“青抗会”、“妇抗会”等,次年还成立了中共甘霖党支部。1943年甘霖成立自卫队,在这基础上先后建立了两支游击队,袭击冯家塘日伪军据点、智取黄略日伪乡公所、甘霖阻击战、三次反击国民党反动派“清乡扫荡”。每一次战斗都有甘霖人英勇的身影,他们当中涌现出闻名粤桂边区的“农民大王”梁汝新、“六朵英花”(梁玉英、梁月英、梁梅英、梁培英、梁兰英、梁才英)以及革命烈士梁有、梁彪等大量英雄豪杰。 2005年在全国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甘霖的梁培英、梁宁、梁兰英、梁安等老同志还获得了胡锦涛总书记签发的金质纪念章。
上一篇 : 梁氏羊城典故
下一篇 : 梁氏状元及第
评论
全部评论

0.1261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