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延陵吴氏源流
延陵吴氏源流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阿猛
点赞:  点击:12  评论:
前吴村延陵郡吴氏系唐代大文学家吴融的后裔,其孙吴彬由江西鄱阳迁至睦州(建德),唐乾宁初,吴彬之子吴公养又自睦州迁居浦江之北乡大娄源吴村,后又迁至县西之朱村路下,传8世孙吴嗣明,以宅基地葬父母,乃迁居距原址东南约里许浦阳江畔之前庄,因名村曰前吴,水曰吴溪,郡号延陵。自第一世之始祖吴公养起,前吴村至今已传40余代,历1100余年,自宋、元以来,科第连绵,驰誉全县,曾为浦江县西乡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9年因兴建通济桥水库,原前吴村全村拆迁移民,部分村民于1960年在原村之北广明山麓重建前吴村,其余村民则散处浦阳镇等全县各乡镇。前吴村吴氏传至十三世,时为宋代,人丁日蕃,于是开始析上、中、下三族,分五派,立三堂。第13世吴茂迁宁波之鄞县,其孙又再迁至慈溪向山,名向山派;吴蕃,为上族,始立存心堂;吴萁,为中族,始立存古堂;吴英,为下族,始立存诚堂。至19世,存心堂派下吴崖,字彦誉,迁杭坪吴宅村,是为杭坪始祖;吴彦誉之弟吴彦宗、吴彦奇析迁杨桥,是为杨桥始祖;吴彦高赘骆山(今吴山岗),是为吴山始祖;存诚堂派下第23世吴琼,迁大楼,为大楼始祖;24世吴泰迁五都保安岩下,其后25世祖吴世安又迁入木杓山定居;24世吴昂、吴球、吴珙偕侄吴世凤和吴世显迁居乐庄,左右有山,名“铁甲山”,形似狮象守门,前临浦阳江,有青石砌成的大桥横跨江上,名“通济桥”,系宋代族祖吴渭创建,人称“吴公桥”,1959年因兴建通济桥水库,又从乐庄迁居真溪吴塘下,即今之下葛村;25世存诚堂吴世埠又从下宅房派析分迁居檀溪大坎头定居;29世吴德新迁居寺坪定居;27世吴仲龙迁檀溪镇大徐(山弯来)定居;原存诚堂派下宅村,因建造通济水库而移民至县内石马、塘岭金、沉湖、浦阳镇、前于村定居。上族存心堂派杭坪吴宅村始祖吴蕃,字衍之,继三从兄吴英之第三子吴瑶为嗣,后更名伯绍,其子吴直方北游京师三十余年,官拜集贤大学士,为元朝一代名臣。吴直方子吴莱,名汝本,字立夫,门人宋濂等谥为渊颖先生,博学多闻,工诗文,著书甚丰,文章雄奇奔放,有秦汉风,晚年隐居前吴境内袅溪吴莱山著述讲学,为一代大儒。其子吴士谔、吴士谥均驰誉士林。自21世后,存心堂子孙繁衍日多,又分别析为豹文堂、三馀堂、慎思堂、世庆堂四大房。其后豹文堂下再析分为福、禄、寿三房;三馀堂下分大房、二房、小房;慎思堂下分为近思堂一房;世庆堂下分为一房,未名堂名,以杭口坪三字代堂名。中族自吴萁立存古堂,传至第17世吴志德,明初以武功克金华八县及杭州诸地,功封浦江左翼元帅。后人尊称“元帅公”,吴志德兄弟一家对前吴村影响甚大。一门忠孝节义,同居共炊凡5世,食指千人,百犬同槽,芳名远播。其孙吴绅、吴纯、吴纬、吴纹、吴绶以人丁日旺,分别析为思、义、谷、友、纲、存,称大六房。其后存古派吴纬之孙又析分为智、仁、圣、礼、忠、和六房,后世称为小六房。存古派后裔大多属于这个系统。吴士槐、吴弗之、吴山明、吴战堡均属存古堂后裔。宋末元初,下宅自第13世吴英立存诚堂,其次子吴渭,字清翁,宋进士,曾任义乌县令,入元不仕,解组归田,与从弟吴谦、邑中名士方凤、黄景昌、括苍吴思齐、闽人谢翱共创《月泉吟社》,发檄征诗,品评奖赏,名震东南诸省,史称文坛盛事。存诚堂传至28世,其后裔析分为下宅、下葛、木杓山、大娄、寺坪、塘雪、大坎头、大徐(山弯来)8个村。 来源:今日浦江作者: 吴益文 编辑: 罗锦波
评论
全部评论

0.08787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