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海丰吴氏故事
海丰吴氏故事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阿猛
点赞:  点击:37  评论:
海丰吴氏”在无棣落户生息   明朝永乐二年(1404),“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携妻张氏、带子吴高治从直隶省永平府迁安县(今河北省迁安市)南门里千里迢迢来到山东省济南府海丰县(今滨州市无棣县)东南关村,盖起了几间草房,开垦了几亩薄田,从此定居下来,子孙繁衍。   俗话说得好:故土难离。那么,吴士安为什么要背井离乡跑到人生地疏的海丰来过日子呢?   原来,吴士安是东汉大司马、广成侯吴汉(?—44年)的后裔。元朝元统三年(1335),吴士安的祖父吴传从安徽省休宁县璜源村迁居元朝大都(今北京),任翰林院宣使。后来,吴传官至户部员外郎。明朝洪武元年(1368),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攻克大都城,元朝灭亡。吴传脱去元朝官服,换上百姓衣服,携带着吴士安的父亲吴汪社和吴士安兄弟六人逃到迁安南门里,过起了隐姓埋名的日子。   明朝建文二年(1400),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对皇太孙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发动了“靖难之变”,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燕王扫北”。“靖难之变”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惨遭杀掠,逃亡殆尽。北方大地,人烟荒芜,十室九空。于是,明成祖朱棣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下旨移民,补充畿南地区(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市东部地区)人口。当时,吴汪社一家也在移民范围之内。圣旨如山。除了吴汪社的四子吴士义被允许留在迁安南门里原籍以外,吴汪社的长子吴士安、三子吴士爱、五子吴士智和正在文安(今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建筑城池的次子吴士豹先后奉旨举家迁往山东海丰,六子吴士旺南迁河北盐山。从此,吴氏五兄弟分散齐燕之界、渤海之滨,各自立村。再以后,留在迁安南门里原籍的吴士义之子吴高崇和吴高仁在吴士义亡故后,又迁入盐山立村,形成了“海丰吴氏”及其以外的六大支脉。因长门吴士安居海丰县东南关村,历史上就将吴士安这一支俗称“海丰吴氏”。   岁月如流,白驹过隙。六百多年过去了,自从“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在海丰扎根落户后,世代以耕读为业,凭孝悌传家,已下传了二十五世,人口约八万人,涌现出吴永孕、吴自肃、吴象默、吴绍诗、吴垣、吴坛、吴式芬、吴重憙等科贡仕官达百人之多,以“一方望族”著称齐鲁。   “海丰吴氏”发迹奠基者吴永孕   吴永孕(1609-1694),十世,字绳甫,号耐翁,明代痒生(秀才),一生救困扶危,仗义疏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做了大量积德行善之事。85岁高龄的吴永孕去世时,乡邻百姓无不悲伤地说,善人亡矣!   吴永孕虽学识渊博,然屡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心灰意懒的他放弃科举仕进念头,在故里海丰一边耕作一边敦促子孙习儒读经。当时,吴永孕家业贫薄,常无隔夜米。可是,这丝毫也阻挡不住他对两个儿子以科举入仕的渴望,并将重振科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常对夫人杨氏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们上私塾求学读书。   吴永孕长子吴自肃“生而颖异,就塾日记数千言甫能文,下笔辄擎长老”。15岁那年,他以《成人不自在》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轰动十里八乡。漫卷诗书喜若狂的吴永孕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吴自肃的头,欣慰地说:“肃儿,为父虽饱读诗书,可屡试不中。我们‘海丰吴氏’要光宗耀祖,就靠你了!”于是,吴永孕在劳作之余更加忘我地检查指导吴自肃的功课,讲字义、文义、经义,练“对课”,习写“八股文”,并取出先辈时贤文章不厌其烦地向吴自肃讲解。同时,四处访求名师硕儒,精心教诲。吴自肃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不孝之滥厕儒林,得力于庭训者实多。”后来,吴自肃不辜负他父亲的一片苦心,17岁即补博士弟子员,24岁在学宫月科“三试皆冠军”,25岁以第56名中举人,35岁中进士第21名,殿试二甲第35名,以自己骄人的学习成绩,振兴了吴氏家族。   父因子贵。吴永孕教子崇儒重文的心血非但没有付诸东流,而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凭吴自肃被朝廷封为奉政大夫、云南提学佥事,并以嫡曾孙吴绍诗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贵为一品,彰显于世。
上一篇 : 古代利器吴钩
下一篇 : 徽州吴氏宗祠
评论
全部评论

0.12109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