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义乌吴晗故居
义乌吴晗故居
2015-11-22 15:25:32 来源:
编辑:loffy
点赞:  点击:7  评论:
义乌上溪镇苦竹塘村因一口大池塘得名,而苦竹塘出名更多的是因为村里出了一位名人———吴晗。吴晗刚正不阿的性格仿佛挺拔的竹子,也成了这个村最好的注解。11月8日,“浙中读本”记者来到了苦竹塘村。 吴家当年是村里首富 故居不大但颇为精致 秋日午后,明晃晃的阳光洒在苦竹塘村,村民三三两两坐在门前聊天、晒太阳。村中保存着不少老式建筑,且间距很小。走在狭小的道路上,若不记得走过的路,很容易迷失方向。 循着几块不大但醒目的指示牌,我们找到了吴晗故居。与周围一排有些破旧的老屋相比,独门独院的故居颇有气势。 据村民说,吴晗的父亲自幼聪明,后来中了秀才。辛亥革命后,吴晗的父亲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当了警佐,每月收入几十个银元,除了吃用,还在家乡陆续买了30多亩水田。苦竹塘全村的田地不过700多亩,人均不到一亩,有了30多亩田地的吴家自然称得上富裕。1924年,吴晗的父亲在苦竹塘小巷深处盖起了一幢九间屋面的旧式楼房。此时吴家算得上是苦竹塘的首富,吴家老宅面积不大,但颇为精致。 踏进大门,古老院落里随意栽种着花草树木,清雅不失肃穆。中厅除了挂着几幅吴晗不同时期的画像外,再没有其他东西。不过,每一间厢房都没有空着。一楼次间陈列着吴晗生前在故居使用过的书柜、床、书桌等实物;二楼陈列着吴晗各个历史阶段的生平事迹资料以及主要著作、往来书信、手迹复制件等物品。 “故居有人打扫,白天开门,晚上上锁。这里经常有人来参观。”村民吴关洪说。 经过两次整修,现在的吴晗故居保存完好。故居门口挂着“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牌子,若耐下性子一间间屋子游览,体味一番吴晗童年时的生活,会有许多收获。 吴晗简介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著名历史学家。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系主任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194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解放后,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当选民盟中央副主席。著有《朱元璋》、《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读史札记》、《灯下集》、《春天集》、《投枪集》、《学习集》、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等。 爱读书得名“蛀书虫” 少年就能“立地成诗” 空置的吴晗故居周围,一排老式建筑中住满了村民,他们大多是吴晗的远亲。63岁的吴关洪称吴晗为大伯,因为吴晗的父亲与他的爷爷是亲兄弟。吴关洪没有见过这位大伯,不过印象中大伯是个神童,因为村里人时不时会提起吴晗的童年往事,以激励后辈。 年少的吴晗好学聪颖。吴关洪说,吴晗6岁时,有一次父亲邀客人饮酒赋诗,有位客人开玩笑地对他说:“家中无菜,又何必饮酒?”吴晗仰起小脑袋沉吟片刻,答道:“橱中无菜市中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都说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从此,吴晗有了“立地成诗”的美誉。 吴晗还有另一个绰号叫“蛀书虫”。家里的书看完了,吴晗到处去借,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走上几十里路。遇到别人不肯让他借回家,他就蹲在那家门口看,看完了还给人家。能借走的,他就边走边看,常常是走到家,书也看完了,然后又立即返回还书。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真看了,考问他书里的内容。吴晗总能按顺序讲出来,令人惊服,于是得了绰号“蛀书虫”。 或许吴晗的聪颖与父亲严厉的管教密不可分。11岁时,父亲要他读御批《通鉴辑览》,若是偷懒没完成,父亲就命他跪在堂屋青石板地上,用鸡毛掸子打他。吴晗跪在地上,还得摇头晃脑地背诵古书…… 虽然常挨鸡毛掸子,吴晗的童年却并不枯燥。苦竹塘村四周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荷塘,塘里长着菱角、莲藕和水草,鱼儿游来游去。吴晗常带着弟弟妹妹去塘边钓鱼。夏天菱角莲藕丰收,吴晗扛着小木盆,和弟妹们来到大荷塘边,坐在木盆里,划到塘中去采菱角,掰莲蓬,边采边吃,嬉戏打闹。 如今,这些大小荷塘难觅踪迹,吴晗那段充实、快乐的童年时光,只能让如今的孩子们羡慕神往。 苦山上建起衣冠冢 魂归故里了心愿 去年吴晗诞辰100周年,苦竹塘村的吴琳昌收到了从山西寄来的《怀念吴晗》一书,寄书的是吴晗的侄子(亲弟弟的儿子)吴昆。 79岁的吴琳昌曾经做过乡干部,如今已退休。整修吴晗故居、收集吴晗故事都有他的努力。吴昆寄书相赠,也是感激大哥吴琳昌对吴家大事小事的奔走。 说起大伯吴晗,吴琳昌十分尊敬,而这仅仅源于15岁时与吴晗的“一面之缘”。 1946年,吴晗从昆明西南联大返回北京途中,回了一趟义乌老家,并去亲戚家走动。当时村民似乎对知识分子吴晗多少有些敬畏,吴晗到吴琳昌家做客,吴琳昌也是小心翼翼。不过,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和蔼的大伯。吴琳昌说,吴晗穿着朴素,不过脚上是一双皮鞋,当时算很洋气了,大伙都禁不住往他的脚上看。或许是察觉到老乡们异样的眼光,吴晗当时就拜托母亲为他寻来一双草鞋,他要穿着草鞋与大伙叙旧。村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小神童,也不那么拘谨了。“他是个很亲切、很和蔼的人,在村里口碑一直很好。”吴琳昌十分自豪。 据吴琳昌回忆,吴晗1937年从北京(当时称北平)前往昆明西南联大,途中也曾回过义乌老家,逗留数日。只是当时自己年纪尚小,记忆有些模糊。 吴晗重情重义,也是吴琳昌所敬仰的。吴晗与妻子袁震相识于清华,袁震一直体弱多病,但吴晗始终不离不弃,亲自照料。即便在母亲不同意两人婚事,特意从苦竹塘赶到北京阻止的情况下,吴晗也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对袁震的爱,并用自己的方式说服了母亲,成就一段佳话。吴琳昌说,吴晗兄妹几人早早就离开了家,母亲独自在苦竹塘生活了半辈子。好在吴晗的母亲为人亲善,与邻里相处融洽,老人生活也算宽心。 父母过世,吴晗没能回家奔丧。身为人子,吴晗一直有个强烈的心愿,就是身后能陪伴父母,与他们葬在一起。2005年,吴琳昌与吴晗的养子吴彰以及其他亲属多方努力后,在苦竹塘村的苦山上建了一座吴晗衣冠冢,与其父母、弟弟形式上得以合葬,也算是达成了吴晗魂归故里的心愿。 登上苦山,眺望四周,苦竹塘村的吴晗故居依稀可见,村边就是繁华的义西南工业区…… 吴琳昌拿出一本简易家谱,这是他这些年来慢慢整理出来的。从家谱上看,吴姓家族颇为壮大,吴晗的太爷爷有两个儿子,吴晗父亲一辈则是兄弟5人,吴晗这一辈有堂兄弟26人,吴琳昌这一辈有39人。吴琳昌在自己辈份中排行第七,而排在前面的哥哥不少都已去世。他准备将这份族谱整理好打印出来,一代代传下去。 “如果现在不整理出来,怕以后大家都很难理清我们这一家族了。”吴琳昌说。
上一篇 : 吴道台宅第
下一篇 : 吴氏大宗祠
评论
全部评论

0.0887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