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天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姓氏网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堂号之河内堂
堂号之河内堂
2015-11-22 15:25:34 来源:
编辑:aaa
点赞:  点击:24  评论:
河内堂,向氏的堂号,河内向氏家族在宋代是一个名门望族,振兴家族的灵魂人物是向敏中。在向氏家族的中衰时期,向皇后的出现使得家族再次荣显。靖康之变后,向氏家族愈益衰败,最后从名门望族的行列退出。河内向氏家族的兴盛和衰落都与时代背景、国家政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鉴于五代时期武将专权跋扈之弊,崇文抑武,强调以文治国,大力推行科举取士,科举制度在宋代更趋完善和发展。科举取士范围的大为扩展,不仅使地主阶级、甚至出身寒微之人都可以凭自己的才学科场折桂,从而飞黄腾达。宋朝许多世家大族走的就是科举起家这条路,宋代河内向氏家族亦是如此。 河内向氏家族在五代宋初是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振兴家族的灵魂人物是向敏中(949—1020)。宋代河内向氏自称是春秋时人向戌的后裔,但年代湮远,往古如烟,这个说法早已茫不可考,并且对向氏子弟也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向氏家族这个枝叶纷披的大树,最早可以追溯到向敏中的曾祖辈。向敏中以上几代世系如下:向贻孙—向载烈—向瑀—向敏中。向敏中的曾祖、祖均不曾仕宦,祖士衡在撰写《文简向公神道碑铭》时有所述及,但他们作为寻常百姓,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所以祖士衡在追怀向氏先祖时只是提到他们的名讳及配偶的姓氏,以及因子孙富贵后获赠的显赫封号,然后仅用一句“曾祖而下皆感慨世故,优游天爵,诸侯不得友,万物莫能迁,乡里称为善人,子孙宜有达者”简要而又笼统的予以赞美。向敏中父向瑀曾“仕(后)汉符离令”,后赴调京师,家族中始有人进入仕途。向瑀虽然为官,但其家却并非是殷实之家。因为向瑀丁父忧、罢官符离县令时,“生计屡空,僦居辇下”,可见,俸禄应是向瑀维持家庭生活的重要手段。向瑀对儿子寄予厚望,认为光大向氏门楣的必定是儿子向敏中,所以亲自教育他,对他也非常严格,史称:“(向瑀)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向敏中及冠后父母相继去世,他一人孤苦无依,在这种困境中他仍能刻厉自立,胸怀大志。果不其然,向敏中参加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的科举考试,一举中进士甲等,时年31岁,从此释褐为官,开始了他40余年的仕宦生涯。后来回忆到这一往事,向敏中豪情万丈的在给同年寇凖的诗中写道:“九万鹏霄振翼时,与君同折月中枝。”向敏中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他在宋太宗、宋真宗两朝都深受重用。太宗对敏中甚为器重,“未几,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自(工部)郎中至是凡百余日,超擢如此。”真宗即位后,向敏中仕途更加顺利,先后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咸平四年(1001)三月,他拜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次年十月以违诏质故相薛居正宅及奏对不实而被罢相,出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澶渊之盟前,真宗赐向敏中密诏,许他便宜从事,把西鄙的军政大事托付与他。由此可见真宗对向敏中还是非常信任的;加之敏中虽被罢相在地方为官,但并未因此意志消沉,而是尽心于民事,尽职尽责,深受真宗赞赏,为他再度受重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向敏中再拜同平章事、充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元年(1017)八月加监修国史,天禧三年(1019)十二月进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真宗对向敏中恩顾异常,一直不让他致仕。天禧四年(1020),向敏中卒于相位,年七十二,谥文简,赠太尉、中书令。向敏中仕太宗、真宗两朝,并且在真宗朝两次任相长达十年,位极人臣,河内向氏自此昌隆,一举成为当时的高门大户。向敏中父向瑀虽然曾经为官,但他官位低卑,且他去世后家境困难,所以后人仍称向敏中为布衣卿相,骤得富贵。这一切都是拜科举所赐。 向敏中仕宦四十余年,为相十年,在做地方官时就已经表现出杰出的才干,如侦破和尚杀人案所表现出的细心与智谋,令人惊叹为神人;以及他镇压傩乱所表现的果断和镇定。但他任相十年,却不见有什么显著的政绩。如果说他第一次任相时间短暂,尚来不及有所作为,这还可以理解;但是他第二次任相时间长达八年多,为何还是无所作为呢?汪圣铎先生认为:“在他(向敏中)任宰相期间,前有王旦、后有王钦若与他同任宰相,且与真宗的关系比他更密,是不是因此而使他的才能未能施展呢?此次入相之时,他已年逾六旬,是不是他的锐气已经耗尽了呢?是不是他像王旦一样,凡事归功于皇帝,从而使其政绩不彰呢?”笔者深以为然。向敏中为人谨慎,善保身,史称他居大任凡三十年,若己不预焉。因此,在他与王旦、王钦若先后同任宰相时,采取了较为沉默或者说无为的态度。其实,向敏中与王旦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谨慎这一点上,他比王旦更为突出。并且,宋朝统治者一直强调“祖宗家法”,凡事以祖宗之法为据形成了因循守旧的保守之风。在这样的政风影响下,原本就谨慎的向敏中无疑会采取无为的态度。 向敏中家族自称河内向氏,是因为他们自称是春秋时人、河内向戌的后裔,这在向氏家族很多成员的墓志铭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记载。王德毅先生在《宋代的河内向氏及其族系》一文中认为是向敏中中进士后徙家京师,遂为开封人。但据史料记载,向瑀丁父忧时“僦居辇下”,辇下即是指京师开封,可见,向瑀时就曾经在开封租住。向瑀母亲死后葬在开封城外,向敏中儿时也曾随父亲赴调京师。这几条史料表明,很可能在向瑀时向氏家族就居住在开封。目前的史料中没有明确的向氏迁居开封的时间。终北宋一代,向氏基本上聚居在开封。所以,后人也称他们为开封向氏。向氏家族并不是累世同居共财的义门家族。向敏中死后五子析财分产,应是各立门户,但他们仍在开封居住。只是生齿日繁,家中人口日渐增多,扩大府第倒是必要的,特别是向经女儿嫁与宋神宗成为皇后以后,向经获皇帝赐宅。京师中向氏有南、北两宅。随着家族的发展,子孙繁衍,分支自然越来越多,关系也便渐渐疏远,居住地自然也越广泛,况且各个支系经济情况大为不同;而开封又是京师重地,寸土寸金之地,族人迁居他处便也难以避免。如向子諲于北宋政和年间迁居宛丘(今河南淮阳县东南),“政和年间,卜筑宛[丘],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可见向子諲是打算在宛丘长期居住的。另外,向子韶、向子忞兄弟后来也迁居宛丘,“少师(向子韶之父向宗琦,赠少师)晚年不乐处京师,市第于宛丘,未及徙居而少师捐馆。”向宗琦是于靖康元年(1126)去世的,即在徽宗末年他就已经打算离开开封,移居宛丘。他为何晚年不愿住在京师,对此史料没有记载。也许是他对腐朽黑暗的政治、仕风不竟的官场早已心生厌恶之情;也许是他对时局早有认识而避乱于宛丘。向子諲一支与向子韶一支为何先后迁居宛丘,原因不得而知,但这恐怕不是巧合。如非靖康巨变,宛丘也许是向氏家族部分成员的聚居之地。诚如向子諲所言:“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靖康之变,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被金军俘虏北上。许多世家大族纷纷南迁,向氏家族也不得不离开故国家园,匆忙南迁。但是,时值战争,兵荒马乱,向氏家族成员或因仕宦于不同地方,或因居地分散等条件的限制,他们未能聚居一地,而是散居在两浙、江西、湖南等地。侨寓镇江的有向子莘一支。居于江苏吴兴的有向水、向士彪、向公明等人,人称吴兴向氏,也称霅溪向氏。侨居明州(今浙江宁波)是向士伟一支,向士伟有子名公援、公擢。侨居湖南的有向子韶、向子忞兄弟这一支,因他们居于衡州衡阳之伊山,因此也称伊山向氏。居于江西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的是向子諲一支,也有人称他们临江向氏。他们虽然散居各地,有的还以所居地来命名,但时人或后人仍称呼他们为河内向氏或开封向氏。向氏家族的人,如向水自称是古汴向氏,就是遵循祖籍的一种称谓。
评论
全部评论

0.122155s